【祖国好 家乡美】“好文物太多,朋友圈‘九宫格’不够用”
2024-05-06 09:19:17  来源:青海日报

  5月4日,离青海省博物馆开馆还有半个小时,就有人不时来问能不能进馆参观。开馆前3分钟,博物馆门前的台阶上已经排起了长队。记者与一位来自杭州的朱先生攀谈了起来。他看上去五十多岁,又高又瘦,着一身户外装,很是健谈。朱先生说,他到过欧洲和南亚很多国家,全国各省也基本上转了个遍,但到青海旅行还是第一次。

  “博物馆收藏了古往今来的宝贝,浓缩着地方的历史和文化,我每到一个城市都首先要参观博物馆。”朱先生说,“博物馆虽然是免费开放,但它对当地经济的带动作用可不能小看,对于提升地方的形象更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就这样,在等待开门的过程中,与朱先生聊得熟络了,等到开门进入博物馆,作为青海本地人的记者很自然地充当起了“导游”的角色。

  家长带着孩子参观博物馆。辛元戎 摄

  从舞蹈纹彩陶盆到七星纹铜镜,从彩陶靴到宗日文化的贝饰,朱先生听着记者的介绍,不时发出阵阵赞叹。在诺木洪文化的毛织物和陶牦牛面前,当听说这些文物出土自浙江省对口支援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更是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

  “以前只听说‘地上文物看山西,地下文物看陕西’,没想到青海也有这么丰富的地下文物,尤其是青海的远古彩陶,让我大开眼界。”朱先生感叹道,“青海省博物馆的好文物太多了,我发朋友圈的‘九宫格’肯定是不够用了。”

  节日期间的省博,人头攒动。不到10时,馆内的讲解员就被“抢”完了。参观者有父母带着年幼孩子的,还有成年子女带着年迈父母的。北京的洪女士和先生是带着85岁的母亲来青海省博物馆参观的。

  但更多的还是年轻面孔。

  记者遇到了两位女大学生。小刘和小梁都是河北人,两人是中学同学,现分别就读于青海民族大学和内蒙古师范大学。“五一”期间小梁来西宁旅游,于是结伴到青海省博物馆“打卡”。

  毕竟是爱美的女大学生,色彩绚丽的藏族服饰、做工精美的远古铜镜给她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还有藏医药。藏族人那么早就会利用青藏高原上的动植物、矿物炮制藏药,治病救人,还形成了一整套藏医理论体系。这种智慧让人震撼。”

  还有年龄更小的。“妈妈,那件半山类型的陶罐在什么地方?”当听到身旁一位小女孩以稚嫩的声音说出“半山类型”这样的考古专业术语,记者实在惊奇不已,而且小姑娘说得是那样自然,这大概就是博物馆教育的作用吧。

  而在另一边,来自西宁市南川西路小学的仲梓嫣正认真地往《博物馆寻宝笔记》上记录着几件文物的出土地点、文化类型和距今时间。她妈妈说,学校很重视学生的课外研学活动。前几天,仲梓嫣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来省博研学,当时因为人多,对有些文物的讲解听得不是很清楚,于是,今天梓嫣又拉着妈妈再次走进了博物馆。

  有一句形容河湟谷地彩陶之多的话:“这里的彩陶流成了河。”今天,博物馆里的参观者也流成了河,他们在一件件文物之间流动,在古与今的时空中流动,同古人进行着对话和交流。(作者:辛元戎)

责任编辑: 沈梦婷
分享到:
热门图片
专题 全部
青ICP备06000301号-2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717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青文新网文 [2016] 3534-006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09号 投诉反馈电话:0971-8818338投诉反馈邮箱:gtcm@xntv.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