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 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携手共绘青海民族团结美丽画卷
2022-06-12 08:41:32  来源:青海日报

这里,多民族聚居、多宗教共存、多元文化共融,是全国少数民族占比最高、民族自治地方面积最大的省,是全国民族工作大省。

  这里的各族人民,始终牢记“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不足以谋全局”,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民族团结,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携手描绘青海民族团结的美丽画卷。

奏响民族团结同心曲。

手足相亲、守望相助,搭起了“亲情链”、架起了“连心桥”。摄影: 李娜 魏雅琪

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这次我真感受到了,贾萍就像是我的亲妹子。”居住在西宁市城东区东府嘉和小区的李花因为做了手术生活不便,邻居贾萍得知这个情况后,主动照顾她,送饭、打扫卫生,贾萍的举动让李花十分感动。

  “在我们社区各族居民相亲相爱、互助互敬的故事数不胜数。”西宁市城东区东兴社区党委书记冯晓霞说,“依托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我们的节日’等活动为契机,举办各类民族团结主题文化活动,打造民族团结广场,联合驻区单位开展理论宣讲、文艺汇演、‘邻里守望’志愿服务等群众公益文体活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个离不开’更加深入人心。我们还组建了‘爱晚风采秧歌队’‘锅庄团队’等文化小分队,开展各民族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打造各族群众共乐平台,丰富辖区群众文化生活。通过开办社区‘四点半课堂’,搭建‘社区小影院’,开放社区图书阅览室等方式,不断拉近各族居民之间的感情。”

  城市社区是各族群众的家,也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主阵地之一。在加强城市民族工作方面,我们推进“社区石榴籽家园”建设、成立民族团结理事会、组建“社区民族之家”等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交流交融。

  各族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有了党的好政策,才有我们现在的好生活啊!”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甘子河乡达玉村村民卡保说。在党的惠民政策下,达玉村办了2个畜牧合作社,建起了养殖畜棚、储草棚,畜牧业年收入有了大幅提高,同时,村里还积极探索“旅游+牧业民俗”的经营模式,将村集体经济从单一畜牧业转入多元化,2020年农牧民人均收入达1.6万余元。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省委省政府始终以“小”财政办“大”民生,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四地”建设等重大战略深度融合,打造经济新业态。一大批农牧民吃上了生态和特色旅游饭。扶持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出台推动“拉面产业”发展、促进“青绣”产业升级的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拉面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超过180亿元,30万名农牧区妇女参与巧手脱贫,“舌尖上的拉面” “指尖上的青绣”成为彰显民族团结进步价值和时代主旋律的青海特色产业。

  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的民生改善问题,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不断加大对就业、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的投入。千方百计扩大民族地区群众就业,下大力气办好民族地区教育,通过实施学前教育行动计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特殊教育提升计划等系列项目,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得到明显提升。重点解决卫生健康领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在全国率先组建市县乡村紧密型四级医联体,从根本上解决“分级诊疗、双向转诊”问题,实现了基本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全覆盖。持续增加对民政事业的投入,城乡低保实现全面覆盖,敬老院服务功能得到不断拓展,落实省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推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发展。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走进西宁市晓泉小学,教学楼内,“民族团结展厅”里摆放着各民族乐器、手工艺品等,“灯箱文化”向师生展示着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医药文化、脸谱文化、青花瓷文化、刺绣文化、民族乐器文化、汉服文化……各族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增进了对民族文化的了解,促进了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

  “我们把民族团结进步融入到学校育人工作的全过程,在开学典礼、升国旗仪式、晨课、班队会、主题队会活动、少先队员建队日活动,精心策划安排,结合传统节日开展手抄报、书画、手工艺品、科技制作等形式多样的创作活动。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活动,切实提高学生们的民族团结意识。”晓泉小学校长王琳说。

  文化认同是各族群众凝心聚力的重要纽带。一直以来,我们重视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推进藏族文化(玉树)、热贡文化、格萨尔文化(果洛)、循化撒拉族文化等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深入打造热贡艺术、格萨尔、玉树土风歌舞等文化品牌,举办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民族民间舞电视展演、国际民族传统射箭精英赛等大型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打造《松赞干布》《热贡神韵》等文化精品,加大少数民族古籍保护整理,厚植各民族团结融合、多元一体的精神内涵。

  事成于和睦,力生于团结。全省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团结奋斗,共同创造更美好更幸福更和谐的明天。

  采访手记:共同团结奋斗共创美好生活

  青海不仅是生态保护的战略要地,同时也是民族团结的热土。自古这里就有多民族互助共生、和谐相融,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民族团结在青海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是深入骨髓的精神基因,是各族人民倍加珍惜的生命线。

  人心齐,泰山移。越是在急难险重的时刻,越能体现出“民族团结”的力量。

  今年4月,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袭来,生活在西宁的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让这座城市尽快恢复往日的喧嚣。不能去一线,也要尽自己的力量助力抗疫。家住西宁市城北区马坊村的70多岁老人张生芳、孙成兰在家做好饭菜送往村内各核酸检测点。西宁市城东区韵家口镇辖区东兴社区清真临时礼拜点负责人马生成看到党员干部、志愿者们不分昼夜、不惧寒风站岗执勤,他与寺管会其他负责人沟通后,用寺管会的厨灶做好饭菜送往社区,让社区防疫值守人员吃上热乎饭……在困难面前,大家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彰显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青海民族工作,为我们推进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高度重视民族团结工作,把民族工作作为事关全局、事关发展、事关稳定的大事来抓,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紧扣“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总目标,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工作。

  在全国首创民族团结进步专项考核机制、在全国率先实施创建工作第三方评估、在全国率先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在全国首创资金奖励机制,相继出台《关于率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命名办法》等,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办学治校、教书育人全过程,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打造“四地”建设等重大战略有机融合……这是我们推动新时代青海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铿锵足音。

  在青海大地,各族群众以一幕幕心手相牵的动人画面、一个个各族群众守望相助的感人故事,如涓涓细流浇灌着民族团结之花长盛不衰。

  专访: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高地

  去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来青海视察,为青海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擘画了蓝图。一年来,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把总书记的亲切关怀和谆谆嘱托转化为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奋力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努力打造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高地。近日,记者采访了省民宗委副主任哈斯巴图。

  哈斯巴图:把牢政治方向,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厚望转化为推动民族工作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参加全国两会青海代表团审议,两次来青视察,“在青海,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是总书记对青海工作的精准把脉。我们牢记总书记谆谆教导,省委先后以“四个转变”“五个示范省”,高起点谋划推动民族工作,构建省州县乡四级党委、政府“一把手”任“双组长”的领导体制;召开省委民族工作会议,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青海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建立了26项管长远、管根本工作机制。

  强化思想引领,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更加鲜明。以深化文化认同为根本,针对不同群体,实施“精准滴灌”,举办高层论坛,编写教育读本,广泛开展培训,加强“四史”“五观”教育,主流媒体常设“民族团结一家亲”专栏,构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大宣传、大学习、大培训的格局。以促进交往交流交融为途径,增进“四个与共”,建成60个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示范点,设置165个视觉形象主题雕塑和长廊,打造110个“石榴籽家园”,成立了省级研究中心和3个研究基地,启动《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青海卷》编纂工作。在全国首次出版发行《现代汉语词典》(汉藏词汇对照版)。常态化组织少数民族参观团、青少年夏(冬)令营活动。设计推广青海民族团结进步LOGO,组织参加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成功举办全省第七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玉树藏族自治州建政7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做好外国驻华使节来青考察、青海与玻利维亚政党交流活动,充分展现我国民族宗教政策取得的辉煌成就。

  强化机制建设,把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作为民族工作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全面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率先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施意见》,构建政治引领、党建统领、党政同责、社会同创、全民共建的大创建格局。创新推动“民族团结+”融合发展行动,促进创建与经济发展、生态保护、民生改善、宗教管理、社会稳定深度融合发展。将民族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纳入政治考察、巡视巡查、政绩考核,增加考核权重。建立示范创建激励机制,在财政非常困难情况下,兑现奖补资金4.71亿元,激发创建动力。建立动态管理机制,复检复验,优续劣汰。18个地区和单位建成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青海率先成为所有市州和70%的县市区建成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的省。

  强化基层党建,把党建引领作为提升民族事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以基层为重心,以微观治理为切入点,推进基层民族工作实践创新,西宁市建立“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业委会+物业”四方联动机制,海东市在省外14个拉面行业党支部中成立综合党委,玉树州推行“强村带寺”,果洛州总结提升“班玛经验”,海西州以“五查五看”推动村“两委”班子建设,海南州大力推动“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海北州打造红色教育基层党建示范点,黄南州创新“一核三治”基层治理模式,夯实了党在民族地区的执政基础。省上和6州均出台民族团结进步条例,提升了依法治理民族事务的能力。坚持“三个赋予”重大要求,在发展改革中强化思想引导,用绣花功夫做好“富脑子、聚人心”的文章,各民族拥戴领袖,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内生自觉空前增强。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把民族工作摆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青海的总体要求中,鲜明提出了“着力推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列”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指明了新时代青海民族工作前进方向。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视察青海时的重要讲话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全国宗教工作会议、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接续奋斗、奋勇争先,奋力推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省创建,着力推进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上走在前列。 (青海日报)




责任编辑: 高紫嫣
分享到:
热门图片
专题 全部
青ICP备06000301号-2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717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青文新网文 [2016] 3534-006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09号 投诉反馈电话:0971-8818338投诉反馈邮箱:gtcm@xntv.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