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沿着总书记的足迹】 深情润高原 幸福万年长
2022-06-07 08:59:59  来源:青海日报

时间是最客观的见证者,也是最伟大的书写者。

  2016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视察期间,来到海拔3000米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进行调研。看到全村藏族同胞住上了漂亮的楼房,有稳定的收入,普遍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生活水平有了大幅提高,总书记高兴地说:“你们的幸福日子还长着呢。”

  六年间,长江源村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将总书记的深情厚爱,化作小康路上催人奋进的号角,砥砺前行;

  六年间,深情浸润的种子已收获希望的果实,长江源村人怀揣梦想,正勇往直前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

  殷殷期盼、谆谆嘱托,如滚滚而来的长江水,润泽辽阔的高原大地,催生无尽的生机与希望,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幸福延绵万年长。

长江源民族学校学生正在做广播体操。摄影:冯春梓

长江源村村民展示手工艺品。摄影:冯春梓

  如沐春风,幸福延绵万年长

  年近70岁的老支书更尕南杰始终忘不了六年前激动人心的那一刻。

  “总书记下车后,是我第一个向总书记献了哈达,总书记拉着我的手,仔细听我讲解村里的情况,还夸我‘讲得好’。”

  更尕南杰记得同总书记讲过的每一句话,也记得——“那双拉着我的手很温暖。”

  同更尕南杰一样,村民申格回想起总书记同他拉家常的画面仿佛就在昨天。

  “当时总书记就是坐在这里同大家聊天的,你看这桌子椅子,还都是当年的位置。咱长江源村能有今天的好日子,离不开总书记的关怀啊。”过去不善言辞的申格,如今接受采访也能侃侃而谈。

  宽敞明亮的藏式客厅里,申格摆满了总书记同他们一家围坐在一起的照片。

  “我同总书记讲了生态移民之前,我们住在沱沱河边,住帐篷、睡草地,点的是羊油灯,没有一样家具。搬迁后,住上了国家给盖的新房,睡在了床上,家具家电一应俱全,现在的日子放在十几年前是连想也不敢想的。”

  为了让总书记放心,申格还拿出了一叠证书、卡片,有自家的草原证、医保卡和女儿杨措的护林管理员聘用合同书等给总书记看。

  “听我讲完,总书记很高兴,还对我们说‘你们的幸福日子还长着呢,希望你们健康长寿!’”

  乡村换新颜,幸福入画来。如今的长江源村笔直的马路和整齐划一的民居干净整洁,新开的餐吧、青年创业街、民族服饰店、新建的村史馆……一处处“新景象”无不展示着这座因搬迁而重获新生的村落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奋力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坚定信心。

  电网下埋,让村民用电更安全;下水道管网改造,水管不再因冻裂漏水;天然气入户,让村民彻底告别烧煤时代;房屋加保护层,让村民过冬更温暖……一系列已经完工或正在实施的基础设施建设、改造项目,更是与群众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

  未来,长江源村还将打造高原特色藏式风情旅游村落,唐古拉山镇也将规划建设藏族特色旅游小镇。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发展旅游业,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成为带动牧民奔跑在幸福道路上的新引擎。

长江源村举行升旗仪式。格尔木市委组织部提供

  难忘乡愁,让一江清水向东流

  “人虽然在山下生活,心却留在了山上。”作为生态移民村,十几年来,长江源村的村民虽然下了山,但远处的草山仍旧是心中最朴实的乡愁。

  2004年11月,为了保护家乡脆弱的生态,唐古拉山镇6个牧业村的128户牧民告别世代居住的草原,搬到了格尔木市南郊新建的长江源村,生态环保的理念也是在那一刻在长江源村人的心中扎下了根。

  “从山上搬下来时,我才十几岁,那些年山上的草,羊总是不够吃,父母就得赶着羊到处跑。”在嘎玛曲卓记忆中,山上的草场似乎一直都很贫瘠,年龄尚小的她当时还意识不到草原的生态环境已经不容乐观。

  现如今,嘎玛曲卓已经成为村里的一名湿地管护员,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地巡护着她负责的管护区。

  “每月一次的巡护要赶往420公里之外的沱沱河腹地,那里属于长江正源,是禁牧区。”嘎玛曲卓每次工作不仅要查看是否有破坏草场的情况,还得时刻关注多变的天气,做好野生动物出没的记录。

  “饮水思源,从父辈那里继承了保护长江源的重任,我们必须守护好,不仅是为了我们这里的人、这代人,也为了下游的人和后代,要让一江清水永东流,兑现‘给后辈传下完好自然遗产’的承诺!”长江源村党支部书记扎西达娃说,村里几乎家家都有生态管护员,两代人担任生态管护员的家庭也不少。

  “保护三江源是党中央确定的大政策,生态移民是落实这项政策的重要措施,一定要组织实施好。”

  “青海生态地位重要而特殊,必须担负起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责任。”

  ……

  掌心的温度还未散去,总书记的嘱托言犹在耳,曾经的牧民,通过生态搬迁成了定居的城市居民。改变的不仅是生活方式,放下牧鞭的牧民逐步从草原利用者转变为生态守护者、红利共享者。

  也许这就是高原儿女面向深情牵挂最好的回声。

  勤劳致富,描绘乡村振兴新画卷

  在长江源村一排排红顶白墙的院落中,最显眼的要数村民闹布桑周家。300多平方米的住房分上下两层,虽说整体打造依然是藏式风格,但屋内各式家具家电却十分现代。

  作为村里最早一批外出创业打拼的人,闹布桑周早些年通过包工程、养牛羊加上国家的优惠补贴政策,已经让自己的腰包在村里“显山露水”,2020年又在村里办起了生态绿色牛羊肉加工销售基地,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

  有了新身份后,闹布桑周充满了干劲。“祖祖辈辈的牧民,最精通的还是‘伺候’牛羊,我们虽然搬出了草山,但是依旧可以凭手艺发家致富,我们的牛羊肉都来自沱沱河,味道口感深受客户青睐,这既保留了我们的特色,也是壮大村集体经济跨越的一大步。”

  从“山上”搬到“山下”,生产生活条件发生了巨大改善,但长江源村人没有躺在曾为生态保护作出贡献和牺牲的“功劳簿”上“等靠要”。由“牧民”成为“老板”的闹布桑周就是长江源村人成功转型的一个缩影。

  2016年,三木吉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决定创办一个集培训、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民族手工艺品合作社,把家家户户都会做的手工藏饰品带到市场上去。

  “当时纯手工藏饰品,在内地市场十分走俏,开办合作社既能保护藏族传统技艺不会消失,又可以带动村民实现增收和创业就业。”三木吉说,经历了创业初期的艰难,现如今生意还挺红火的。今年还打算扩大规模带动村里更多的藏族姐妹学习文化,让更多年轻人加入传承民族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列中来……

  这几年,三木吉经常奔波在苏州、杭州等大城市,思路活跃的她早就把这些传统饰品推销到了全国各地。

  谆谆嘱托,铭刻心间。六年来,长江源村人把对总书记的感恩之情化作干事创业、奋勇拼搏的力量,如今村民人均年纯收入也由刚搬下来时的不足2000元增长到现在的近23000元。

  展望未来,长江源村恰似饱含生机和希望的露珠,在新时代的阳光下,折射出以人民为中心的伟大光辉。

人们载歌载舞,欢庆幸福生活。摄影:冯春梓

  【采访感言】为有源头活水来

  每每去长江源村,总是惊讶于这里的变化之快。搬出草山的这些年里,长江源村人的吃、穿、住、行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当中离不开党和国家政策的阳光雨露,离不开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和关怀厚爱,更离不开长江源村人团结一致的进取精神。如果说,好政策是这里的富裕之根,那么,民族团结就是这里的幸福之源。

  在长江源村的村史展览馆中,有两个节点被浓墨重彩地刻画出来。

  2004年11月,128户407名牧民群众响应国家三江源生态保护政策号召,自海拔4700米的长江源头,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草山,搬至与城市毗邻的新型村庄,长江源村自此形成。

  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长江源村,走进牧民群众家中,详细了解他们的住房和生产生活情况,并对他们说,你们的幸福日子还长着呢。长江源村自此成为瀚海戈壁上的“明星村落”。

  细细探寻长江源村的发展历程和对未来的展望,就会发现这当中既有以小家服从大家的家国意识,也有“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奉献情怀。

  不论是当年刚搬迁过来时大家相互帮助,“你一砖、我一瓦”聚合起来的凝聚力,还是致富带头人带领村民共同致富时结下的深厚情谊,无不凸显出邻里互帮互助、和谐共处,党员干部、群众水乳交融,团结起来合力创造属于长江源村人美好生活的幸福景象。

  从“山上”搬到“山下”,改变的不仅仅是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生活的理念与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很大改变,谆谆嘱托言犹在耳,村民群众没有躺在曾为生态保护作出贡献和牺牲的“功劳簿”上“等靠要”,而是以博大胸怀、感恩之心,积极交流、交往、交融的姿态,与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乘着国家政策的“东风”,茁壮成长。

  现如今,长江源村里既有藏式餐吧,也有清真饭店;既有藏族同胞的民族手工艺制品店,也有汉族同胞的潮流服装店。汉、藏、回、蒙古等各族群众在这里共同生活、共同致富,整个村庄一片勃勃生机,长江源村靠民族团结进步塑造了发展“内核”和灵魂,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中必将披荆斩棘、乘风破浪。

责任编辑: 格列朗杰
分享到:
热门图片
专题 全部
青ICP备06000301号-2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717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青文新网文 [2016] 3534-006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09号 投诉反馈电话:0971-8818338投诉反馈邮箱:gtcm@xntv.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