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 瞧,“指尖上”的温暖年味……
2023-01-12 10:01:20  来源:青海日报

  “咚、咚、咚……”1月7日15时,循着有节奏的鼓点,走进西宁市城北区二十里铺镇二十里铺村的室内活动室,只见20余名孩童腰系红色腰鼓,手持系有红色彩带的鼓槌,高兴地边跳边打腰鼓。

  “大伙儿对今年的社火都充满了期待,孩子们也不例外。你看,他们敲敲打打的多起劲儿。”村民雷发宏在一旁笑着说。作为此次社火表演的负责人,雷发宏干劲满满,从去年年底就开始着手准备。

  “社火在村里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表演中用到的灯笼一直都是手工制作的。首先,我们要将树枝削得粗细合适,在适当的温度下增加树枝的柔韧度,接下来用树枝将灯笼的骨架扎起来,目前已经扎好的灯笼骨架有35个。”雷发宏手里拿着一个初具雏形的灯笼说。

  扎好骨架仅仅是制作灯笼的第一步,接下来的工作都是“细活”。村民们用宣纸将灯笼的四周小心翼翼地“包裹”住,再用不同颜色的皱纹纸缠绕骨架。

  “这是两只在相互说‘新年好’的小兔子,这边是柿子,代表‘事事如意’。”今年67岁的薛凤英饶有兴致地将自己的剪纸作品粘贴在灯笼的四周,不断让灯笼的内容丰富起来,“我们用的材料都是原汁原味的,粘贴的时候用的都是我们自己熬的浆糊。等到表演时,点亮灯笼后,这些剪纸元素也就‘活’了起来。”

  “对于村民们来说,这样的‘手艺活’正是大家大显身手的好机会。”二十里铺村党总支书记刘延伯笑呵呵地说。

  刘延伯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二十里铺村,“手艺活”是让村民腰包“鼓”起来的“赚钱活”。

  近年来,二十里铺村立足村情实际,挖掘乡土特色,让村民们依靠双手和巧思向幸福出发,“绣”美好生活。然而,发展规模小、传承过程难、产品缺乏新意、销路较窄等因素制约着村里“青绣”产业的发展。

  为此,二十里铺村从“提高从业人数、提升专业技术”入手,发动村里闲置劳动力,定期开办培训班,邀请专业技师授课,重点讲解手工刺绣基本技法、色彩搭配、花型设计、针法走向等知识。并投资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和河湟刺绣工作室,推出“青绣”DIY手工体验馆,在作品的创作中,通过实践让绣品的实用性与观赏性相得益彰。

  “我们大家都有基础,再经过专业培训,上手就比较快。以前也想不到自己绣出的绣品能换成‘真金白银’贴补家用,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了。过几天,我们打算绣几件新的绣品,为即将到来的新年增添几分喜气。”村民郭生莲满意地说。

  眼见着村里的“访客”和“回头客”越来越多,刘延伯带领村“两委”继续探索,坚持“党建工作为中心,紧抓乡土文化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村民增收致富”的工作思路,不断丰富适合二十里铺村发展的乡村振兴路径。如今,二十里铺村已成功申请“铺里传承”商标,计划在新一年将村里的文化资源有效整合,进一步激活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为我们进一步拓宽村民增收渠道指明了方向。”刘延伯说,“连日来,城北区‘薪火’理论宣讲团成员不定期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为我们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同时,我们也会定期组织村里的老党员和群众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真正把干事创业的信心和决心传递给大家。”

  “接下来,我们要充分发挥村党总支在加强政治功能、服务功能、发展功能上的引领作用,扩大‘铺里传承’商标影响力,以‘青绣’为‘敲门砖’,带动村民发展种植、加工、腌制、包装、销售蔬菜腌制品,进一步丰富产品种类,借助‘快递进村’的机遇,打通销路,提高创收渠道。”

  提及蔬菜腌制品,二十里铺村伯红种植养殖合作社负责人常新红接过话茬说:“前两天,村里的老人们已经在老年之家尝了鲜,大家都说味道不错。这两天,腌制好的酸菜已经开始陆续出售了。今年销售情况不错的话,我们将继续扩大规模,提高标准,以此带动村民增收。”

  无论是制作灯笼,还是创作绣品,抑或腌制酸菜,这里面不变的是流动在二十里铺村村民“指尖上”的乡土气息,是淳朴,也是温暖的“年味”。

  “好日子当然要跳出来、唱出来!”夜幕下,二十里铺村文化广场上开始热闹起来,村民们紧锣密鼓地为社火表演准备着……(青海日报)

责任编辑: 臧珂
分享到:
热门图片
专题 全部
青ICP备06000301号-2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717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青文新网文 [2016] 3534-006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3120180005 投诉反馈电话:0971-8818338投诉反馈邮箱:gtcm@xntv.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