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指出,要把社区作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重要阵地,发扬各族人民手拉手、心连心的好传统,共同建设民族团结一家亲的和谐家园。
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主阵地之一。人心合、力量聚,才能共筑和谐美丽家园。青海省持续推进“社区石榴籽家园”建设,组建“社区民族之家”等服务平台,鼓励和引导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推动建立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
在青海大地,各族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互帮互助、相亲相爱,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摄影:李娜 魏雅琪
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
今年夏天,西宁的雨水比往年都多,清真巷街道南小街社区五环小区顶层屋面出现漏雨现象,社区在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及时与物业沟通协商,8月23日社区组织召开居民议事会,经过协商,形成了一个让居民满意、物业也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我们把解决群众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和社区各项工作有机融合、贯穿始终,以党建引领为龙头,以‘双向服务’为抓手,通过打造‘红石榴籽服务驿站’,设立党员活动室、调解室、综合服务大厅、小石榴籽课堂、退役军人之家和市域化社会治理工作站,努力为辖区各族群众营造和谐的共居环境。”南小街社区主任安红郁说。
围绕“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理念,城东区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持续深化“石榴籽家园”品牌示范引领作用,在各镇办、各行业主管部门打造富有东区特色的“红石榴”品牌,通过推行“微心愿”“回音壁”“菜单式”为民服务模式,全心全意服务好“最后一公里”。
社区居民无小事,真情服务最是暖人心。
“冯书记待我就像亲人一样!”家住西宁市城东区东兴社区的马香兰老人说。老人口中的冯书记是西宁市城东区东兴社区党委书记冯晓霞,“老人肢体残疾,离异,长期在家做腹透,常年服药,我时常过来看看她陪着聊聊天,帮她把家里收拾收拾,力所能及地为她做点事,让老人家感受到社区这个大家庭的温暖。”冯晓霞告诉记者说。
西宁市城东区,多民族聚居、多文化交融、多宗教并存,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区总人口的43.12%。近年来,城东区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有效整合辖区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资源,培育打造“石榴籽家园”工作品牌,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形成新时代城东区奋力建设“石榴籽家园”的创新实践。“在大力推进石榴籽家园建设中,各社区结合实际打造了石榴籽家园幸福驿站、‘石榴籽联盟’、红石榴展示厅、红管家服务联社等平台,开展了‘一家亲’联谊、‘结对子、认亲戚’互助等活动,打造了一个个民族一家亲‘心港湾’,一批社区获得市级社区‘石榴籽家园’称号,形成了全区各族群众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一家亲’的格局。”城东区委统战部长赵元得说。
民族团结的种子扎根在孩子们的心中。
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在西宁市城东区八一路街道康南社区有一支颇受辖区居民欢迎的石榴籽文艺小分队,居民马则乃拜说:“他们的表演很有感染力,不仅有精彩的文艺演出,还会给我们讲许多党的故事、青海的故事、西宁的故事和社区里的故事,我们都很喜欢。”文艺小分队队员刘群林说:“这个石榴籽文艺小分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展示自我的好平台,这里就是我们欢乐的海洋。”
“七夕”俗称是中国的“情人节”,“七夕”前夕,城东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携手大众街街道党工委开展“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活动,“今年刚好是我和老伴结婚的金婚年,虽然日常有争吵,但是我们相互理解,携手至今,希望年轻人们相互扶持,彼此信任,白头到老。”活动上,任志军夫妇向大家分享到。
“我们希望通过辖区幸福家庭、夫妻恩爱、孝老爱亲及五星级文明户分享讲述他们的爱情故事,积极引导大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倡导婚事新办。”城东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负责人郭帅说。
在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践中,城东区持续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实践活动,打造民族团结长廊,印发宣传手册,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富有特色的群众性活动。同时,充分发挥榜样示范引领作用,组织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开展宣讲交流活动,持续推进各民族在更深层次交往交流交融,全面推动城东区“石榴籽家园”建设。
西宁市城东区团结社区志愿服务。城东区委统战部供图
厚植民族团结的“民生”底色
“幸好遇到陈书记,是她帮我们谋划了好营生。听说一下午订出去了好多盒馍馍,心里特别开心。”看着挂在墙上的时钟到了点儿,慈幼巷居民马兰芳连忙取下蒸屉,将热气腾腾的花卷往打包盒里装。今年60岁的她说,没想到过去自己家吃的花卷馍馍也能成为增收致富的“香饽饽”。
为提高辖区居民的就业技能,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居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慈幼社区挖掘地域文化特色,打造“东关阿娘”美食品牌,培养创业带头人,同时加大就业培训力度,举办面点等技能培训班,搭建就业创业的平台,提升群众就业创业能力。“经过精心培育,‘东关阿娘玫瑰花卷’品牌已初步建立线上+线下营销模式,在微信朋友圈发起‘带货’广告,以‘网络摆摊’的方式为辖区居民‘带货’销售,既拓宽了社区居民就业渠道,也为居民增加了一份收入”。
“我们办事处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在努力‘带货’,订单和评论应接不暇,仅‘带货’第一天的前两个小时订单就达23盒,随着订单量的不断增加,每个人的收入还能增加。”东关大街街道慈幼社区党委书记陈凤莲介绍说。
近年来,我省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融合发展,把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与高质量发展、民生改善、打造“高地”建设“四地”等战略有机融合,全面推进社会、教育、卫生、文化等各领域事业发展,使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记者感言:民族团结进步需要全省各族群众合力推进
民族团结在青海具有悠久的历史传承,是深入骨髓的精神基因,是各族人民倍加珍惜的生命线。翻看青海的发展史,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过程。
一直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民族团结进步放在心上,把使命扛在肩上,坚持问题导向,采取务实管用的措施,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创建工作中,我们坚持重在基层、重在平时,扎实推进创建“八进”活动,累计命名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家庭688794户、社区426个、乡村4122个、学校1066所、机关2564个、企业902个、寺庙1940座、军营157个,创建工作覆盖到各行各业,延伸到基层群众,构建了全民共创共建共享的生动局面,形成了人人讲团结、处处促团结的良好氛围。
创建工作全民参与,创建成果也要群众共享。我们聚焦农牧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牧民富裕富足目标,举全省之力扎扎实实推进乡村振兴。常态化开展动态监测帮扶,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脱贫成果得到巩固,群众收入不断提高。完善乡村振兴配套政策,对25个县进行重点帮扶,在39个乡镇、225个村启动乡村振兴试点。我们注重城乡融合,高原美丽城镇“5+1试点”有序推进,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300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结出硕果,村庄清洁行动全覆盖,农牧区厕所革命务实推进。高原城镇和高原乡村因美而生,与美同行,实现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在疫情防控中、在抗震救灾中、在抗洪抢险中,青海各族儿女用实际行动彰显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真谛。
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青海样板”,需要全省上下同心同向同行,共同努力奋斗。青海各级党委政府不断建立健全工作机制,深化创建内涵,丰富创建形式,全省各族群众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团结和睦、共同发展,形成全社会齐心协力抓创建的合力,纵深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青海日报)
- 1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绿水青山间绘就西宁生态画卷
- 2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路网建设“加速度” 城市“经脉”更通畅
- 3 【文化中国行】千紫缘“农文旅”新融合 乡村振兴有奔头
- 4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的重要讲话 在我市党员干部中引发热烈反响
- 5 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 王卫东主持
- 6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礼赞丰收 共绘美好“丰”景
- 7 市委召开专题会议 加快推进生态旅游“一芯”支撑服务保障 “一环多带”工作 王卫东主持并讲话
- 8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加快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赋能乡村振兴
- 9 【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以青年之力谱写青春华章
- 10 市政府召开党组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