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蓝天碧水青山 自然和谐家园
2022-08-08 08:59:40  来源:青海日报

  蓝天白云常相伴,绿水青山绕村郭。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坚持生态保护优先,坚决守住生态环境红线底线,聚焦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等标志性战役,持续加大污染环境治理力度,持续推进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大美青海建设不断迈出坚实步伐。

  正如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指出的那样,青海的区域生态功能不断优化,水源涵养地作用更加凸显,高原生物种质资源稳定保有。今天的青海,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人与自然更加和谐。

秀美群科。摄影:阿贵仁 

秀美群科。摄影:阿贵仁 

  山水绿了,生活环境更舒适了

  进入夏季,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芦花湾水生态公园以其水清草绿的恬静风姿,吸引了不少当地群众观光游玩、消暑纳凉。

  在这个占地近13公顷的公园里,引人注目的除了沿途风景,还有61块长满香蒲、芦苇等特色水生植物的“高科技”湿地。

  湿地里不都是水和草吗?怎么会含有“高科技”因素呢?

  “在此之前,这片地方都是野生的芦苇丛和黑臭水体,自然环境比较恶劣。后来我们从河北白洋淀地区引进先进技术,人工制造了这些湿地,从而形成了这个公园。”贵德县芦花湾水生态公园第三方运营公司负责人庞达介绍道。

  原来,公园里的61块湿地都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中,深埋于地底下的部分叫复合流潜流湿地,由可固化微生物的火山岩等7层过滤系统组成。当地污水处理厂每天收集的全部尾水经专用管道输入到面积为4.47公顷的复合流潜流湿地后,即被分解处理,然后注入到位于上半部分的种满植物的生态表流湿地。在这里,生态型湿地污水深度净化系统工艺充分发挥作用,污水被处理达到地表水Ⅳ类乃至准Ⅲ类标准后注入黄河,此举有效消减了该河段入黄污染物总量,进一步完善了贵德黄河风情线“水-草-鱼-鸟-人”共生系统,彻底改造了区域黑臭水体,改善了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

  湟水河养育了青海全境60%以上的人口,但长期以来,在有限的生态流量下承担了过重的人口和社会发展压力,湟水河受污染严重。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下大力气狠抓湟水河水体和流域治理,通过截污纳管等措施,不断削减入河污染负荷;全面落实“河长制”,实行网格化监管,推进湟水流域水污染防治向水质保护治理、环境质量改善、流域综合治理转变。据水质监测数据表明,2021年,湟水主要干支流27个监测断面水质全部达到优良,优良水质比例比“十二五”末提高了60个百分点。

  如今,漫步在横亘青海东部的湟水岸边,但见处处绿水潺潺、波光粼粼,彼岸芦苇摇曳生姿、沿途花草暗香浮动,令人流连忘返。

  无论是贵德县芦花湾水生态公园的建成,还是湟水河流域污染治理取得积极成效,无不展示了青海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用实际行动当好“中华水塔”守护人的决心。

  坚决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扎实推进重点生态建设和修复工程……青海用十数年的实际行动换来的,是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以上,河流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100%,均在全国领先。

静谧千姿湖。摄影:王芳

美丽乡村。摄影:王尚年

大天鹅来青海越冬。摄影:杨春林

  生活舒适了,家园建设得更好了

  舒适美好的生活是由多重元素组成的,有高山、碧水,有浓郁的花香和清脆的鸟鸣,也有人们追求向往幸福的行动与体验。

  碎石修葺的新河道,藏香氤氲的新民居,逶迤曲折的木栈道……这几年,自然环境美得像画儿一样的黄南藏族自治州同仁市扎毛乡扎毛村,靠着“特色藏寨”“传统村落保护”,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得红红火火,像这样的村庄,如今在青海大地屡见不鲜。

  走进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团二村,只见田野间麦浪翻滚、菜蔬青翠、瓜果累累,村庄里干净整洁、绿树葱郁、鲜花满园。

  “村里的变化来自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说起村里如今的模样,团二村党支部书记马生贵不由心生感慨。

  因为以前的团二村,还只是一个破破烂烂、垃圾遍地、村容村貌很差的小村庄。后来,乘着全省农牧区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东风,村里下大力气整治人居环境,植树造林、栽花种草、清洁卫生,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村子变美了,村民们的精神面貌就好了,干啥都有劲了。”如今的团二村,已经走在了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上。

  青海农牧区群众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与生态大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的同时,紧盯建设打造“四地”重大任务,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构建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

  着力补齐民生短板,破解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积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不断增加绿色产品和服务供给,促进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

  放眼望去,青海大地上,各族干部群众争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宣传者、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者、绿色生活方式的倡导者,积极投身于人居环境维护、绿化美化等活动中,共同推动高质量发展,共同建设美丽家园。

  家园美了,人与自然更和谐了

  2021年3月16日,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境内一处高山草甸。

  在小心翼翼地攀上一处平缓山脊后,雪豹“凌蛰”最后回望了一眼救治和放归它的人们,便纵身一跃,奔向山林。此后,“凌蛰”翻越高山,渡过河流,跨过山谷,从春天走到夏天,走了近800公里,流浪了近半年后,又凭着记忆回到最初发现它的门源县仙米乡,并在附近区域开始了有规律的生活。

  无独有偶。2021年11月,百十只美丽的大天鹅从遥远的蒙古国等地远道而来,飞到海东市化隆回族自治县群科镇安达其哈村附近的黄河公伯峡库区安营扎寨,并在当地群众的精心保护下,愉快地度过了又一个冬天。

  ……

  雪豹、大天鹅等高原罕见、稀有野生动物的出现和频频造访,为我们在高原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增添了活力和动力。

  近年来,青海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实施“中华水塔”和地球第三极保护行动,狠抓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治理,加强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保护,推动高寒草地修复成效突出,高原生物种质资源稳定保有,水源涵养地作用更加凸显,区域生态功能不断优化。

  据统计,青海目前共有16个自然植被型、83个植被亚型,植物种类多样;藏羚羊数量增长至30万只,普氏原羚数量由原来的不足300只增加到2800只,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0.85万吨,与2002年保护初期相比累计增长40余倍。

  今天的高原,正在成为特色野生动植物生活成长的一方乐土;今天的青海,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向世人呈现出一幅海晏河清、碧草连天、生机勃勃的大美画卷。

  记者感言:生态环保永远在路上

  青海的大美之变,有目共睹。天空湛蓝、绿水绕城、青山如画。今天的青海,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向世人呈现出一幅海晏河清、碧草连天、生机勃勃的大美画卷。

  如此美景,引得很多人感慨,青海生态环境在持续变好变优,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果正转化为优美生态环境,人民群众源自优美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日益增强。

  无疑,这是一份美在了老百姓心里的“答卷”。

  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成效显著,全省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95%以上,河流国考断面优良水质比例达到100%,均在全国领先。区域生态功能不断优化,水源涵养地作用更加凸显,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国土绿化新增林地面积120多万公顷,高寒草地修复成效突出,高原生物种质资源稳定保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同乡村振兴的有机结合,也给生态环保带来了强劲动力。这些年,青海广大农牧区通过禁牧封育、湿地保护、植树造林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越来越多的农牧民群众自发地参与到保护生态环境中来,他们的自觉行动令人感动。为青海环保无私奉献的人,层出不穷……正是通过全社会持之以恒的努力,荒山披上了绿装,干涸的河道里流淌出清水,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带动了更多人走上致富之路。

  无疑,这是一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生态环保关乎人民福祉与民族未来,生态环境保护取得的积极成效令人欣喜,但既是如此伟业,就更需要持之以恒,绝不能有“喘口气歇歇脚”的想法,而是要将环保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常抓不懈。

  在这方面,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坚持久久为功,拿出钉钉子精神,坚定不移地把各项工作开展下去。要继续坚持问题导向,既要下大力气解决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如基本消除黑臭水体、禁塑禁废等;又要有效遏制住新问题、解决掉新难题,还要加快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如噪声污染等。

  生态环境保护永远在路上。只有各级政府和党员干部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责任,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治理的新机制,有序整合不同领域、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监管力量,在遵循自然生态系统内在规律的前提下,把各项工作抓好抓细抓实,生态环保的步伐才会愈发坚实。(青海日报)

责任编辑: 孔萌萌
分享到:
热门图片
专题 全部
青ICP备06000301号-2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717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青文新网文 [2016] 3534-006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09号 投诉反馈电话:0971-8818338投诉反馈邮箱:gtcm@xntv.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