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伟大变革】 打造对外开放新样板 探索区域发展新路径
2022-07-18 10:01:32  来源:青海日报


汇鸿集团在海外(柬埔寨)的企业,工人正在作业。(资料图片)

“智慧远程诊疗”项目上线运行。(资料图片) 

  绵亘的大山阻挡不了青海一颗拥抱世界的心,独特的地理位置为青海构筑起与国内外接轨的外向型经济“走廊”。

  面对机遇,青海不断拓展多元化出口市场,帮扶打造高原特色品牌,努力把高原地区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政策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品牌优势、出口优势和发展优势”。

  通过参与共建“一带一路”和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青海已从一颗梦想的种子成长为枝繁叶茂的大树,取得实打实、看得见、摸得着的成就。

  发展为先,建设充满希望的“未来之路”

  党的十八大以来,青海在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中,“首单”“首次”“首列”等成果成为了最瞩目的亮点。

  外贸稳中有进,得益于更加开放的大环境。多年来,为开辟一条新路径、新通道,青海打出了一系列“组合拳”,点准“穴位”,为外贸发展打通“经络”,开启了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2019年12月20日,国务院同意我省西宁市设立综合保税区;2022年1月16日,伴随着隆隆鸣笛声,两辆装有从加拿大进口精密设备的集装箱卡车,在西宁海关的监管下顺利驶入西宁综合保税区,首批货物通关,标志着西宁综合保税区封关运行。

  2019年12月24日,海东市成为青藏高原获批的第一家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2020年10月29日,中国(海东)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成功开通了首单消费者通过跨境电商第三方平台经营者自境外购买商品业务。

  2021年12月9日,西宁市(PVC出口)—越南同登货运专列首发仪式在西宁市成功举办,这是我省提高与东南亚等地区互联互通水平,深化陆海双向开放,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举措;2021年12月15日,首列“青海海东-西藏日喀则-尼泊尔”公铁联运南亚班列开行,中亚、南亚方向贸易新通道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充分发挥好综保区‘保税、退税、免税’等功能政策,吸引更多的外贸企业落户综保区,不断做大做强综保区发展实力。”西宁综合保税区相关负责人说。

  与此同时,新枢纽下的新机遇,释放出的红利不断增长。今年4月25日,260吨哈萨克斯坦亚麻籽运抵西宁双寨铁路场站,这是自2019年9月哈萨克斯坦亚麻籽获准输华以来的青海省首次进口,将对促进青海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粮油产业合作发展,缓解油料加工企业原料不足产生积极影响。

  多彩绽放,构起东西协作的“连心之路”

  东西协作绘美景,情意绵长助振兴。多年来,东西部协作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脱贫攻坚、生态建设等多个领域贡献了源源不竭的智慧和力量。

  盛夏时节,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的油菜花竞相怒放,绵延上百公里,宛如金黄的大海,用最绚烂的色彩悄无声息地渲染了这座高原小城,放眼望去,风景旖旎,一道道独具特色的迷人风光,让人啧啧称叹。

  而这里的变化,则要从援建说起,从沿海多良港的山东来到壮丽辽阔的祁连山脚下,山东援青干部视海北为第二故乡,努力让这里的交通、医疗、公共卫生、文化等基础设施迈上一个新台阶。同样,把海北得天独厚的生态禀赋转变为高质量发展优势,是山东援青坚定不移的发展目标。

  文旅——6月30日,2022年“二十万人游海北”暨援青文旅联盟“千车万人青海行”活动启动仪式在门源县举行。

  外贸——在济南成立海北招商联络站,海北第一家进出口企业山东昱宏生物科技公司正式投产,164万元的货物已完成进口报单,实现了海北州进出口零的突破。

  教育——2019年9月,山东援青在生源最多的门源县实施“威海—门源远程智慧援教工程”试点。累计投入资金870余万元,基本实现了山东四市对海北四县中小学远程智慧援教全覆盖。

  民生——2020年6月,海北州首个基层医疗机构“智慧远程诊疗”项目在海北州刚察县正式上线运行;同年7月,在山东援青指挥部多方协调下,海北州首家独立法人资格的专科医院鲁青眼科医院正式揭牌运营,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满足就医需求,受到当地各族群众热烈欢迎。

  虽相隔千里,但情意绵长。从“输血”到“造血”,援青结对帮扶为鲁青两省友谊增添了亮丽光彩。

西宁海关关员在中国(青海)藏毯国际展览会上开展驻会监管工作。(西宁海关供图)

西宁海关技术中心工作人员测定枸杞中的二氧化硫含量。(西宁海关供图)  

  强化外贸,打通高原发展的“特色之路”

  今年5月起,全国3000余家出口企业成为新一轮调查样本企业,包括我省的三家外贸出口骨干企业,分别是青海圣源藏毯进出口有限公司、青海华晟铁合金冶炼有限责任公司和青海民泽龙羊峡生态食品有限公司,涉及水产养殖、地毯制造、金属冶炼等行业。三家样本企业去年出口合计占青海省出口值的11.7%。

  从出口商品结构来看,机电产品出口86.8亿元,为第一大类出口商品;以地毯为代表的纺织纱线、织物及其制品出口63.5亿元;文化产品出口42.8亿元;农产品出口15.7亿元,其中枸杞出口3.4亿元,冷水鱼出口1.3亿元,鲜蜂王浆粉、鲜蜂王浆、天然蜂蜜合计出口1.1亿元,山羊肉出口1亿元;高新技术产品出口8.5亿元。

  从进口商品结构来看,金属矿及矿砂进口49.4亿元;煤及褐煤进口39.5亿元;机电产品进口47.2亿元;高新技术产品进口12.2亿元;消费品进口4.6亿元。

  根据海关统计的“成绩单”,显而易见,青海外贸不只是量增,也实现了质的稳步提升。特色优势产品出口品类增多,铁合金、农产品、坯绸、焦炭、碳酸钠、地毯、中药材、铝材、文化产品等主要出口产品,加强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往来。

  为了能让病虫害少、品质优的青海枸杞走出青海、走向世界,2016年初,西宁海关牵头组织枸杞有机认证试点工作,经过两轮试点,最终取得成功,2019年11月12日,国家认监委发布公告,枸杞被重新列入中国《有机产品认证目录》,枸杞产品有了“有机身份”。至2021年,我省有24家枸杞企业获得国内外有机认证,获证证书53份。

  “2009年,一位加拿大客户看中了我们的高品质枸杞,拿到18.2吨的首个枸杞出口订单后,怎么把枸杞送出国门成了一个大难题。而今,我们企业逐步壮大,在西宁海关的帮助下,十年间出口量也逐年增大,最多的一年出口了240吨。”西宁源羚有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武雪寅回忆说。

  牢牢把握“青海特色”,不断挖掘外贸潜力。青海多重发力,为进出口企业排忧解难,进一步帮助企业挖掘青海特色产品的出口潜力,加速推进特色农产品及深加工产品出口,为青海外贸“开门稳”护航。

  【记者感言】以高水平开放激发区域协调发展新活力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脚步永不停歇。

  开放,让青海闯出一条汇聚要素资源迈向现代化的特色新路;协作,则为青海社会经济的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贯彻新发展理念,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是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必由之路。“一带一路”,既是撬动对外开放经济合作的支点,也是开展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和民心相通的重要支撑。正因如此,在推进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下,青海发展迅速,现代综合物流中心建设、绿色人文深入交流、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开通等方面无不彰显着青海在开创全方位对外开放中的发展成效。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则对扩大开放提出新的更高要求。

  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格局,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2021年12月,青海、陕西、宁夏、甘肃、西藏西部五省(区)中尼贸易陆路通道合作建设推进会在西宁市召开,五省(区)商务部门共同签署《推进中尼贸易陆路通道合作建设协议书》,扩大了开放发展的平台,积极与世界共享青海机遇。同时,西宁综合保税区的建设,无疑又为青海打开了一扇与外界无缝对接的“大门”,实现了既要“引进来”,也要“走出去”。

  新技术、新项目、新突破,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西部协作犹如一颗“石子”激活了乡村振兴发展的一池“春水”,荡起了一圈圈致富发展的“涟漪”,为我省打赢脱贫攻坚战,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注入了强大动力,提供了有力支持。与此同时,我省紧抓东西部协作发展的各种机遇,出台一系列配套文件,努力把政策红利变成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推动一大批项目落地实施,有力保障了对口援青工作有效开展,为青海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团结注入生机和活力。

  面向未来,进入新时代新阶段,青海对外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开放平台只会越来越优,区域协调发展的“春风”则携着对外开放的新希望迎面吹来。  

  【一线故事】门源冷水鱼“游进”全国市场

  “我们省冷水鱼产量占全国的三分之一,最大的产区龙羊峡的虹鳟鱼苗就是来自门源县,这里也是全国产量最大的三倍体鲑鳟鱼苗繁育基地。”门源县佳联渔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佳萍介绍。

  7月6日,沐浴着油菜花的芬芳,走进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回族自治县泉口镇旱台村冷水鱼繁殖和育苗基地,精神焕发的王佳萍迎了出来。今年是王佳萍在青海的第四个年头,这四年她可谓是“盆满钵满”,年年都有收获。

  养鱼养了近二十多年,王佳萍从没想过到青海。这一切还得从山东省援建青海说起。

  山东援青干部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门源有很好的冷水资源和悠久的养殖冷水鱼的历史,但传统的流水养殖只能是“靠天吃饭”。如果有了资金和技术的支持,冷水鱼产业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山东援青工作组通过牵线搭桥,借鉴西藏、新疆冷水鱼养殖经验,依托上海海洋大学的技术支撑,门源县冷水鱼繁殖和育苗基地于2017年8月开工建设。

  2018年8月建成后,由门源县佳联渔业科技有限公司经营,该项目彻底结束门源鱼苗外省采购、粗放养殖、鱼价低廉的历史,解决本省养殖户和养殖企业的苗种需求。

  起初王佳萍也有担忧,不了解青海的市场,市场会不会不认可繁育的鱼苗。后来开始翻阅青海省渔业养殖相关的政策,最后她得出结论——青海渔业养殖管理体系非常成熟和完善,有最严格的管理制度,也有最优惠的鱼苗补助费用,任何一个渔业养殖户都会心动,她也不例外。

  2018年12月,她和丈夫张智引进第一批70万粒丹麦鲑鳟鱼卵,正式开始孵化。与此同时,在山东援青工作组和海北州委、州政府的帮助下,积极申请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

  经过8个月的评估监测,2019年10月,王佳萍顺利拿到水产苗种生产许可证。门源的冷水鱼苗可以走向市场,可这销路要怎么打开?

  “海北州委常委、门源县委书记孙绣宗主动帮忙联系海东市区县水产站的负责人,山东援青工作组组织企业等团体来基地参观。”王佳萍坦言这一路走来,政府可没少帮忙。

  2019年11月,门源县冷水鱼繁殖和育苗基地的首批62万尾虹鳟鱼苗,首次签约发售仪式在门源冷水鱼基地举行。虽说仪式在寒冷的冬季举行,可众人心里特别热乎。

  这次仪式被王佳萍称作“破冰之旅”。与此同时,门源县将山东省援建的13个村650万元资金投放到养殖基地,以每个村包养一个鱼池的形式,让基地经营企业每年给村里实行保底分红。2020年至2022年年末,分红可达104万元。

  基地带动了旱台村脱贫户就业,雷发军就是其中一员。来到养殖车间,雷发军熟练地移动扁口水管,缓缓将幼苗培育缸内沉淀的饵料和粪便吸到外面,在基地的四年,雷发军已熟练掌握冷水鱼养殖的相关技术,完全可以独当一面。

  2020年,进口量受限,国内商品冰鲜鱼需求量扩大,虹鳟鱼苗变得紧俏,王佳萍处变不惊,一边保稳产,一边积极跟商家沟通,原本鱼苗长到5克才出售,现在市场鱼苗缺口大,鱼苗长到3克就被商家订完了。

  “2021年,基地产能达到260至300万尾,产值600万元。”王佳萍说,今年还有1800万元山东援建资金的投入,实施基地二期建设项目,二期达产后,每年可增产鱼苗超800万尾,整个基地年产量预计能有1300万尾。

  冷水鱼繁殖和育苗基地后期,将与山东的产业优势和门源的产业基础结合起来,促进东西部的协作和产业发展,并围绕“一个规划引领,一个企业带动、一套政策扶持、一个品牌打造、一项产业发展”的思路,着力实现冷水鱼产业发展。(青海日报)

责任编辑: 沈梦婷
分享到:
热门图片
专题 全部
青ICP备06000301号-2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717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青文新网文 [2016] 3534-006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3120180005 投诉反馈电话:0971-8818338投诉反馈邮箱:gtcm@xntv.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