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木里矿区综合整治、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祁连山下的幸福牧歌
2022-07-21 09:08:14  来源:青海日报

 祁连山国家公园深入推进“生态保护、生态科研、生态文化”三大高地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摄影:宋明慧 董志勇

  夏日的祁连山林木青翠,风景如画,高低延绵的山脉在阳光的照耀下交相辉映,近处的群山被此起彼伏的林海包围,郁郁葱葱。

  祁连山是中国西部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水源产流地,为黄河流域重要水源产流地,地貌涵盖冰川、荒漠、冻土、森林、草原、农田、河流、湖泊等在内的复合生态系统,是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世界高寒种质资源库和野生动物迁徙的重要廊道。

  自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按照省委省政府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总体要求,祁连山国家公园在不断巩固提升试点成效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推进“生态保护、生态科研、生态文化”三大高地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生态系统原真性、完整性得到有效保护。国家公园内三分之二以上植被呈总体改善趋势,草地退化趋势得到遏制,河流年径流量与多年平均相比增加27.5% ,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Ⅱ类以上,森林草原以及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稳定,高寒沼泽湿地呈逐年递增,水源涵养功能持续增强。

  构建祁连山生态保护新格局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沙龙滩管护站位于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野牛沟乡境内,这里平均海拔超过3700米,现有46名生态管护员。

  7月18日,记者前往沙龙滩管护站,车子宛若飞驰在人间仙境。油菜花田铺满连绵的山脚,云朵飘过卓尔山,羊群在绵密的草甸上。

  赵春霞是沙龙滩管护站里最年轻的巡护员,1997年出生的小姑娘,说话间还有些羞涩,她考进了安徽亳州学院,毕业后身边同学都想方设法留在城市,可她一头就扎进山里。她说自己来了1年,越来越喜欢这份与大自然相伴的工作。

  早上8时,带上通信设备和笔记本,赵春霞和同事们翻山越岭,开始了一天的山林巡查。

  祁连山四季都美,但大多数时候,巡山并非常人想的那样惬意。寻找地点布设红外相机,监测野生动物,记录巡护监测情况,捡拾沿途垃圾,遇情况及时报告……虽然途中崎岖,甚至无路可走,但很多“路”就是在这样的节奏中“走”出来的。

  “每天最远要走40公里,每月至少巡护22天。”赵春霞所在的管护区面积约4.1万公顷。“快看,那是一只蓝马鸡。”此时巡护车辆离开管护站仅仅十几公里而已。拐过一个弯后,几只普氏原羚出现在车辆右侧的草原上,听到汽车的轰鸣声,它们回头望了一眼,便迅速跑向了远处。这样的场景对于这些管护队员来说已经见怪不怪了。

  赵春霞对管护工作深有体会:长达数月的冬季最难熬,大雪断路意味着巡护线路的中断,采购基本生活物资都会很困难。更难的是,一进山就没有信号了,除非有紧急情况才能使用卫星电话,大多数巡护的时间是与外界隔绝的,只有和小伙伴一起熬。可是她非但不觉得苦,反而有种本能的向往,“想到大自然里的野生动物就很开心”。

  如今的赵春霞已经渐渐适应了管护站的工作,并且已经逐渐喜欢上了这份工作——毕竟守护的是家乡的草场,家乡的河流。虽然在平均海拔3700米的地方巡护的确很辛苦,但好在已投用的管护用房给她提供了一处放松身心的港湾。

  这两年站里办公条件和生活设施有了很大改观,巡山装备添加了高倍望远镜,吃饭有电灶可以炒菜,更让管护员开心的是,站里还装了健身房。练器械、打乒乓球成了他们的业余活动,没事就组织一场微型比赛。

  像赵春霞一样的生态管护员们常年坚守在林场、峡谷、无人区等偏远地区,承担着护林防火、维护林区安全、动植物资源监测等工作,用心守护着这片绿水青山。

  据了解,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设有40个标准化管护站,管护人员共1265人,建成投运大数据中心、展陈中心、野生动物救护繁育中心、生态科普馆、生态监测定位站,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达8000平方公里,智能化巡护终端系统规范使用,首次开展青藏高原东北部区域内陆河源头区水生态系统研究,生物多样性调查实现全覆盖。

  组建首支无人机巡护队

  今年,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为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内40个管护站配备50台巡护无人机,首支取得无人机驾驶资格证书的120余人无人机管护队伍在祁连山国家公园正式建立。开启了“空中”巡护监测新模式,加速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

  每天一早,野牛沟管护站站长祁花山就背着近15公斤的航拍器械,步行到航拍地点开始一天的巡护工作。巡护情况即时通过无人机连接到手机显示屏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巡护区域各种动态信息,利用高清航拍生成视频和图像,为管护站的工作提供了可靠的数据支撑。

  “无人机飞行状态稳定,成像功能出色,可靠性高,非常适合大范围复杂环境。使用无人机巡护不仅省力、还能让巡查不再有盲区,不留下死角,用上无人机后,过去看不到,到不了的地方都在监控范围中。”祁花山说。

  祁连山国家公园建立无人机管护队伍,完善了生态资源立体式巡护监管机制,强化一线管护站生态管护、巡查执法、科研监测、智能巡护、应急处置等综合管护能力,提升了国家公园巡护专业技术水平。

  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片区)试点工作开展以来,青海已划定2224个巡护网格,覆盖国家公园及周边区域2.6万平方公里,全面建成大数据平台以及州县分控中心,信息化数据模块系统初步成型,89台高清云台实时传输监管画面,214台野保相机实现无线传输和自感拍摄。通过建立巡护巡查常态化督导机制,每月发布祁连山国家公园巡护通报,立体式生态保护监管体系不断完善。

  按照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管理要求,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已向辖区四县市管理分局、管护站配发54台巡护车辆、300辆巡护摩托、1192台巡护终端设备、120台卫星电话,构建了每个管护站标配1台巡护车辆,7辆巡护摩托,2台卫星电话,1台无人机,专职管护员人手一台巡护终端的标准化装备体系。

  打造特色公众自然教育体系

  “参加生态学校的课程,我们不光能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尽情玩耍,还能学到很多知识,让我的视野更开阔,并且可以把自己认识到的内容分享给身边的好朋友,让大家共同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祁连山中学八年级学生马欣怡说。

  生态学校是祁连县结合当地自然条件,依托祁连山国家公园开展的一项生态文明教育实践。它以丰富的学习内容、生动的教学形式深深地吸引着中小学生。

  7月13日至15日,祁连山中学八年级学生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开展了一堂生动的生态体验课程。

  “自然教育课程”培训中,讲师们以室内授课结合室外体验的方式,为参训师生讲授祁连山国家公园动植物保护相关知识及自然笔记、植物形态分类、植物标本制作、鸟类与昆虫、地质特征与遗迹、大数据监测等知识。

  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青海省结合“世界湿地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世界地球日”“爱鸟周”等系列宣传日活动,进一步助推祁连山国家公园“村两委+自然教育”模式。

  开设“室内授课+室外体验”现场教学活动,编写具有当地特色,反映祁连山自然和人文风貌的读本,开展野营、野外课堂、研学旅行、种植体验等特色实践活动,围绕生态建设和环保主题,采用多媒体手段,全景展现祁连山生态环境现状及动植物保护的监测情况……依托自然学校,围绕生态文明教育主题,祁连县探索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

  “看看你的周围,你能看见这个世界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可是如果你爬到一棵大树上,你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如果你爬到山顶上,你能看见更远的地方。可是要看见祁连山长什么样,必须一直爬到云层的上面,才能看看祁连山的世界……”当讲师在模拟场景的这段话传递到孩子们耳中时,他们联系视频和课件中曾展示的祁连山壮美景观:多彩多姿的植物、跃动的动物、翱翔的飞鸟、山下辽阔的草原,仿佛置身其中。

  所有互动课程以趣味横生的形式表现出来,孩子们在视频中可以直观地看到宏伟壮观的祁连山脉、湿地、冰川、草原等,又能从课件中,了解雪豹的神秘踪影,了解动植物等生态链完整的重要性……同时,孩子通过聆听、观察、思考与分享来感知、欣赏和关心大自然,在他们眼里,身边的植物和动物不仅有趣、美丽,而且和生活相互依存。

  除了本地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广邀省内外生态、动物、植物、地质水文等领域专家学者到自然学校授课,定期开办讲座。熟悉当地自然环境、了解当地人文地理的一线生态管护员、“村两委+”负责人等也是自然学校教师的重要来源,他们贴近实际的讲课内容,使自然学校的教育更有针对性。此外,祁连县还广泛聘请环保组织工作人员作为自然学校“校外辅导员”,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环保公益活动。

  今年5月底,因受疫情影响,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开展“云享云自然”线上自然课堂,依托前期课程设计大赛储备的优质资源,邀请获奖团队针对祁连山国家公园丰富的自然资源进行专题授课,增强同学们对自然之美、生物之奇的了解与认识,进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美好情感。“云享云自然”线上自然教育课堂累计吸引5.5万人次观看、点赞次数高达209.4万次,掀起了全民自然教育的高潮,形成了全民云享自然的良好氛围。(青海日报)

责任编辑: 马璇
分享到:
热门图片
专题 全部
青ICP备06000301号-2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717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青文新网文 [2016] 3534-006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09号 投诉反馈电话:0971-8818338投诉反馈邮箱:gtcm@xntv.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