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西宁这十年”系列主题第二场新闻发布会召开!
2022-07-04 18:27:13  来源:魅力西区


五四青年节

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中共西宁市委宣传部策划“西宁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西宁市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

7月4日,“西宁这十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场—— “加快建设西宁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 专场新闻发布会召开,市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冯振满,市委深改办主任杨海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徐永卓,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邢磊,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王海军 ,介绍十年来,我市“加快建设西宁特色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的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





发布会内容

五四青年节

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始终坚持把转方向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积极抢抓国家重大战略机遇,聚焦构建西宁特色现代产业体系,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着力提升产业基础和现代化水平,加快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全市经济从中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加速转变。2021年,西宁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 1500亿元 大关,较2012年627亿元翻了一番多,年均 增长9.2% 。2021年 GDP增速 在全国26个省会城市中排名 第9位 。三次产业结构由2012年的3.7:49.4:46.9到2021年的3.8:33.5:62.7。全市人均生产总值突破 6万元 ,是2012年的2.3倍,年均增长8.1%。全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突破 150亿元 大关,是2012年的 2.8倍 ,年均增长12.2%。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由2012年的185.3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 343.8亿元 ,年均增长7.1%,有效保障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协调发展。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 3万元 ,是2012年的 2.2倍 ,年均增长8.9%,其中,城镇、乡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4%、10.1%。


工业逐步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新旧动能加速转化 

  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壮大新动能,相继引进比亚迪、中复神鹰、晶科能源、高景、丽豪、阿特斯等知名头部企业,锂动力电池、光伏制造、合金材料、特色化工、生物医药和高原动植物资源精深加工五大产业初具规模,全国首个万吨碳纤维生产基地、首个光伏智能工厂200兆瓦N型电池项目、首条第六代锂电池生产线建成投产,锂电产能接近全国产能的三分之一,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加速培育,为积极融入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和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打下坚实基础。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1.4%,年均增长13.4%,对全省贡献率达77%,增速位居全国第一。规上工业总产值由2012年的1031亿元增长到1571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由5.1%提高到24.7%。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54.8%54.4%、48.8%和89.4%。东川、南川、生物园区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园区,亚洲硅业、圣诺光电等14家企业评为国家级绿色工厂。入选全国首批“千兆城市”,2021年数字经济规模达457.4亿元,同比增长31%,占全省比重提高到57.1%


服务业发展提质增效 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

   着力推动服务业向多样化发展,持续增加高品质供给,不断释放需求潜力,新增力盟、万达、新千等 12家大型商业综合体 大型商业网点达58家 ,唐道637入选第一批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旅游休闲街区,新华联国际旅游城(海洋馆)、熊猫馆、冰球馆、四馆等项目建成运营, 荣获“全国十大网红旅游城市”称号 ,建成乡村旅游示范带10条,成立中国西部自驾车旅游联盟并连续召开联盟年会,以河湟文化(西宁市)生态保护实验区为核心的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加快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启动建设,丝绸之路(青海)国际物流城等项目加快推进。2021年实现服务业增加值 971.6亿元 ,是2012年的 3.3倍 ,年均增长 7.6% ,服务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达60%以上,占全省服务业比重达58.5%,服务全省的能力显著提升。 金融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 由2012年的16%提高到 20%以上 ,金融机构占全省比重达 75%以上 ,逐步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入选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 增长23% 。建成各类养老服务设施 809个 ,17家医养结合机构投入运营。2021年,全市文化产业市场主体达 3830家 。2021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21亿元 ,较2012年增长2倍,占全省的 65.5% ,消费活力日益彰显。


现代农业发展迅速 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积极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加快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培育产业融合示范县、产业融合先导区和融合发展示范园,湟中区、湟源县入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河湟田源”区域农用公共品牌成为西宁特色农产品形象代言,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明显提升,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建设稳步推进。202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10.6亿元,较2012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4.9%。蔬菜总产量64.7万吨,占全省蔬菜产量的42.7%。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99万亩,累计认证绿色产品367个,占全省的71.5%。累计实施农药化肥减量增效153万亩,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61%。培育市级以上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12家,评定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137家。建成12个美丽城镇611个高原美丽乡村,西宁市农村公路总里程4200公里,农村电网4000余公里


有效投资持续扩大 城市品质全面跃升

  持续发挥投资关键作用,聚力优结构、挖潜力,持续优化空间布局,着力提高投资质量,积极扩大有效投资,不断培育壮大工业投资、完善城市基础设施、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加大民生事业投入,有力支撑全市经济持续稳定发展。2012-2021年,累计完成 固定资产投资近1万亿元 ,年均 增长13.1% ,其中,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020亿元,年均增长6.7%;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资2310亿元,年均增长20.2%;累计完成民间投资4955亿元,占全部投资的50%,成为全市投资的主力军。直接用于教育、卫生等民生领域投资由2012年的21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 53亿元 累计完成投资359亿元 。紧盯国家省上政策投向,累计争取各类专项资金520.7亿元。海湖新区崛起,湟中撤县设区,多巴、南川、北川片区竞相发展,建成区面积由75平方公里增加到208平方公里,扩大了2.8倍。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9.3% ,提高12.2个百分点。实施“畅通西宁”“绿色交通”等重大路网项目,火车站综合枢纽工程、昆仑路立交、凤凰山快速路、西塔高速等项目建成通车,全市新建城区道路里程 151公里 ,新建绿道 465公里 ,人均城市道路面积提高到 12.9平方米 ,市区交通拥堵系数自2016年起降低了 41.6%。成为 全国首批城市体检评估试点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入选 全国优秀案例 ,海绵城市试点获得 国家绩效奖励


科技创新取得突破 发展动能逐步释放

  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大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布局,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 成功创建全国创新型城市 ,入围 “科创中国”试点城市 西宁科技大市场 正式运行, 首次举办 中国创新挑战赛,推行科技奖补资金专用创新券,2020年,西宁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为2012年的2.3倍。实施“双倍增”行动,培育科技小巨人企业 37家 、高新技术企业 167家 、省级科技型企业 292家 ,金诃藏药、康普生物评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省部共建重点实验室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8家,光伏产业技术创新中心、硅材料联合研发中心、藏药新药开发国家重点实验室、有色金属新材料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成投用。探索重点领域关键技术攻关,锂电池隔膜、电子特种气体关键技术 填补国内空白 ,碳纤维技术、光电转换效率等达到 国际一流水平 ,诺德4.5微米铜箔、半片双玻双面发电组件关键技术研究 领跑同行业产品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发展活力持续激发

  坚持以改革解难题、以开放促合作,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促进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聚集,更好融入和服务新发展格局,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实施营商环境“一把手工程”,推行金牌“店小二”服务和3“1”3“0”新模式,在3000多个服务窗口开展“西宁评议”,市级审批事项由342项减少至78项,企业开办等办事时限平均压缩70%以上。“放管服”、商事制度改革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市民中心已成为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办事服务平台。市场主体由16.1万户增加到23.7万户,日均登记注册21户,成为营商环境便利度提升最快的城市之一。与84个国家和地区实现贸易往来,国际友好城市和友好关系达40个。西宁综保区封关运行,跨境电商首批“青货出海”,中欧班列、国际货运班列常态化运行。与长三角、珠三角、武汉都市圈等的全方位合作持续深入,西宁驻武汉产业招商联络处挂牌成立,兰西城市群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成功举办西宁城市发展投资洽谈会、绿色发展论坛,青洽会、城洽会等活动成果丰硕。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创新开展“双50”招商和产业链专班招商,十年累计实现省外到位资金2370亿元。





答记者问

十年来,西宁市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两个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委深改办主任 杨海英

  党的十八大以来,西宁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重大改革部署,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根本动力,以改革的思维和创新的办法破解发展难题,聚焦产业发展、营商环境等重点领域,推出了一批切口小、落点实、见效快的改革事项,全市改革呈现出全面发力、纵深推进、多点突破、亮点纷呈的良好局面,特别是在加快建设体现西宁特色的现代化经济体系方面,我们用足用好改革创新“关键一招”,紧盯经济领域改革,着力推动改革和发展深度融合、高效联动,形成了一批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机制举措,为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提供了动力支撑。这里,着重交流一下我们在“放管服”改革和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改革举措。

在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方面 ,我们始终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持续深化“放管服”重点领域改革,大力推行“店小二”服务模式,全面落实新的减税降费政策,强化对中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制造业、风险化解等领域支持力度,精简企业开办、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等流程,推进政务服务“综合窗口”标准化建设和“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持续提升政务服务指标便利度,深入推进 “一网通办”“全城通办”“跨省通办” ,政务服务网办能力达到 95%以上 。通过一系列强有力的改革举措,市级集中审批事项由342项减少至78项,企业开办全流程纳入省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平台,办理时限压缩至1个工作日内,用电用水用气报装时限压缩至30个、8个、10个工作日内,个人和企业办理不动产登记时限分别压缩至2.5个和4个工作日,政府性融资担保费率降至1.5%以下,企业获得信贷时间压减至13个工作日以内, “放管服”、商事制度改革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方面, 我们把优化营商环境列为“一把手工程”,建立市级领导联系优化营商环境重点领域工作机制,推动营商环境各领域重大问题解决。出台政商交往正负面清单等300余项改革措施,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约13亿元,减免小微企业增值税、所得税12亿元。民间投资增长22.3%,占全市投资比重提高至55.5%。市场主体由16.1万户增加到23.7万户,出台损害营商环境行为责任追究办法等制度,着力营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民间投资和市场主体快速增长,市场活跃度越来越强,市民中心成为国内一流综合性办事服务平台,西宁成为营商环境便利度提升最快城市之一,登上央视《对话》栏目。做企业“随叫随到、无事不扰”的“店小二”,已成为西宁优化营商环境的形象比喻,也真诚表达了西宁面向全市广大干部群众、所有关注西宁的企业和投资商,全力抓发展的态度和抓落实的决心。

  下一步,我们将以学习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为契机,持续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多措并举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积极实践、大胆探索,感恩奋进、拼搏赶超,为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贡献改革力量,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十年来,西宁市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基本情况和取得的成效?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党委委员、副局长 徐永卓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工信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战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创新发展,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12年的1031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571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快速发展势头,为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提供了重要支撑。

  十年来,我们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出抓重点、强基础、补短板,产业加速向中高端迈进,产业集群集聚效应不断增强。坚持链式链群发展,打造了光伏制造、锂电储能、特色化工、合金材料、生物医药和高原动植物资源精深加工五大产业集群,截至目前,五大产业集群工业产值占全市规上工业总产值的76.6%。与此同时,我们同步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工作,加快打造中小企业专精特新特色产业集群,截止目前累计培育国家、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63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家。在工业领域初步构建了大中小企业相互匹配、相互支撑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十年来,我们始终坚持质量第一、效率优先,深化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扩大有效和高端供给,结构调整取得积极成效。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全市累计淘汰煤炭、铁合金等行业落后产能175万吨,成功创建生物园区等3个国家级绿色园区,亚洲硅业、圣源地毯等16家国家绿色工厂,24个制造产品认定为国家级绿色设计产品。我们推动落实“双碳”目标,把牢项目节能审查关,截至目前,累计完成70余项重点产业链关键项目节能审查,相继实施近200余个循环化改造项目,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入选国家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西宁的工业正向着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方向加速迈进,产业结构更趋优化、产品质量更趋绿色,产业发展的质量更加高效。

  十年来,我们强力推进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和重点项目建设,不断改善投资环境和改进投资服务,工业投资活力有效激发。深入开展“链长制”招商,累计引进重点工业项目406项,实现省外到位资金2370亿元,高景、丽豪、泰丰先行、中复神鹰等一批头部企业、龙头企业高精尖项目落地实施,相继建成万吨级晶硅及硅材料、电解铜箔、锂电正负极材料、锂电池生产线、锂电隔膜和兆瓦级硅电池及组件等一批重大项目,2012-2021年,累计完成工业投资3000亿元以上。一大批产业链关键性项目相继实施和建成投产,为全市打造了超薄电解铜箔、高性能碳纤维等一张又一张的西宁制造“名片”,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动能支撑日益坚实。

十年来,我们坚持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融合的主攻方向,加快推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 相继建成了智能工厂和数字化车间25家,18家企业认定为国家级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试点企业,推动了178家企业上云用云,25家企业列入省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护,全市两化融合助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了新步伐。我们立足于推动数字经济行稳致远,扎实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根镜像服务器建成运行,累计建成5G通信基站3300余个,城区5G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成功创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荣获全国首批“千兆城市”。西宁正向着未来万物智联时代快速迈进。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们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定信心、接续奋斗,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发展“四地”,加速培育光伏制造、锂电储能、新型材料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系统推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建设,积极构建西宁特色的绿色低碳循环现代产业体系,为聚力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贡献工信力量和工信方案。


十年来,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就?


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办公室主任 王海军

党的十八大以来,开发区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加快培育新动能、发展新经济、构筑新优势,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初步构建。这十年是开发区经济发展最快、建设力度最大、成效最好的时期,经济总量稳步提升,规上工业产值年均增长21%,规上工业增加值占西宁市、青海省的比重由2012年的50%、24%分别提升至2021年的56%、29%,2021年完成规上工业产值近900亿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对全市贡献率达80.9%,拉动西宁市规上工业增加值17.3个百分点,成为地区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

  ——坚持招商引资“一号工程”,大力推进产业链精准招商。我们立足资源禀赋优势,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大与世界500强、中国500强、中国民营500强等企业对接力度,重点引进了时代新能源、弗迪电池、丽豪半导体、高景太阳能、阿特斯、诺德新材料、中利光纤、中复神鹰、九州通、宏远肠衣等一批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和项目,十年累计入驻工业企业686户,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700亿元,解决就业6.5万余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58户,亿元以上企业超过61户,比2012年均有大幅增长,企业规模和数量实现“双提升”。

  ——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我们加强顶层设计,精准谋划产业定位和布局,构建形成了以锂动力(储能)电池、光伏制造、有色合金和特色化工新材料、生物医药和高原有机食品为主导,藏毯绒纺为特色,现代服务业为补充的现代产业体系。这十年,锂电池产业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突破,拥有年产2.3万吨正极材料、32.5吉瓦时锂电池综合生产能力;光伏制造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形成了较完整的光伏全产业链,拥有14.5万吨多晶硅、32吉瓦单晶硅、900兆瓦光伏组件产能规模;有色合金和特色化工新材料产业集聚效应明显增强,铝铜锌镁钛等合金材料产业链进一步延伸,万吨级碳纤维生产基地加快建设,生物医药和高原有机食品产业特色鲜明,中藏药企业占全省医药企业的78%,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初步形成。2021年,新兴产业规上产值占开发区的比重达28%,较2012年提高6个百分点。

   —— 坚持创新驱动战略,推动绿色循环低碳发展。 我们围绕主导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和研发平台建设,拥有6个院士工作站、119家高新技术企业、190家省级科技型企业、51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建成了光伏、锂电等50个省级创新研发平台,创业园、孵化器基地等16个创业平台,攻克了多晶硅48对棒加压还原炉、高转换率N型IBC电池、12英寸硅片用电子级多晶硅、微孔铜箔、高孔隙率隔膜、梓醇片降糖新药等一批关键核心生产技术,累计授权专利达2800件,多项技术成果填补国内空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们大力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低碳工业园区建设、绿色制造工程,甘河、东川园区顺利通过国家循环化改造验收,南川、东川、生物园区被评为国家级绿色园区,累计拥有绿色工厂27家、绿色设计产品24项,绿色发展水平持续提升。

  下一步,开发区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聚力建设锂动力及储能电池、光伏制造、特色化工和合金材料“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打造高原生物医药创新高地,为建设现代美丽幸福大西宁贡献开发区力量,以更加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十年来,科技部门在推动西宁经济发展方面具体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成效?


市科技局党组书记、局长 邢磊

  这十年,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汇聚创新资源、凝聚创新力量、集聚创新优势,先后5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成功跻身全国创新型城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顺利通过国家评估,全省首家科技大市场落地西宁,省内重大科技服务平台建设破零,可以说这十年是科技创新引领西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十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深化科技改革,创新生态持续向好。积极推进科技重点改革事项,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成立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市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领导小组,为科学有序推进科技创新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先后出台贯彻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方案、支持科技创新若干奖励措施、加强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措施等鼓励创新政策50余项,形成国家、省、市关联配套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劵等普惠性政策落实落地,为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的政策基础。优化科技主管部门事业单位职能,强化科技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水平,建立依托科技事业单位及社会专业机构管理项目新机制。深入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二)汇聚创新资源,产业发展提质增效。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累计争取国家、省级科技项目2596项,实施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000余项,地方财政科技投入从2012年的9650万元增加到2021年的2.35亿元,锂电、光伏等领域技术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单晶硅电池平均转化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5微米锂离子电池铜箔技术国际领先,建成全国首条第六代锂电池生产线,梓醇片实现了青海省国家一类新药临床审批“零”突破,技术创新对推进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越来越明显。实施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行动,构建西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三核十区百园”新格局,建成青藏高原现代农业科创中心,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发展。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和创新主体培育力度,建成全省首个藏药新药开发国家企业重点实验室,光伏产业技术中心成为国际国内代表性实验室,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7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8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80家,省市科技型企业629家,市级企业研发中心57家,市级农业科技园24家,支撑新型经济形态创新主体进一步壮大。

  (三)强化交流合作,成果转化更加通畅。完善政策举措、优化创新环境、加强东西部交流合作等措施,推动更多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好用好“科技创新飞地”,中关村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浦东科技合作交流中心开创跨区域科技合作交流新局面。西宁科技大市场运行3年以来,与西安、宁波、运城等地32家科技服务机构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举办科技成果对接会13场,发布优秀科技成果2000余项,促成合作签约153项2.48亿元,为西宁地区及全省提供一站式科技综合服务。2012年至2021年,科技成果年登记量从282项增长至793项,全市专利授权量由427件增长到4589件,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由0.34件增长到7.42件,更多高水平科技成果向西宁转移、转化。

  下一步,市科技局将进一步增强产业创新发展能力,夯实创新发展智力基础,着力打造青藏高原科技创新“洼地”,为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加快建设产业“四地”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和活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来源丨西宁广播电视台


投稿地址:cxqwxcb@163.com

责任编辑:
分享到:
热门图片
专题 全部
青ICP备06000301号-2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717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青文新网文 [2016] 3534-006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09号 投诉反馈电话:0971-8818338投诉反馈邮箱:gtcm@xntv.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