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实干笃行——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重要讲话精神】 踔厉奋发 笃行不怠 加快建设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青海
2022-06-11 11:16:31  来源:青海日报

村民变股民,喜领分红款。摄影:李娜 魏雅琪 王伟才

  攻坚克难实现脱贫不是终点,接续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铭记嘱托感恩奋进,加快建设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青海是我们始终奋斗的目标。

  2021年6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青海时指出,要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强农畜产品标准化、绿色化生产,做大做强有机特色产业,实施乡村建设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牧民素质,繁荣农牧区文化。

  牢记嘱托方能不负厚望,锁定方向才能行稳致远。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青海时对青海工作的重大要求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以乡村振兴“八大行动”为牵引,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作为第一要务、摆在突出位置,全力推进。

  青海守住了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80%以上的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稳定消除、总体可控;

  青海把脱贫群众增收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脱贫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801元,较上年增长12.3%,高于全省农牧民收入增幅2.1个百分点;

  青海把脱贫群众就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全省实现20.8万脱贫群众和边缘易致贫群众稳定就业……

  来之不易的数据反映了实绩,全省干部群众凝心聚力,稳稳交出脱贫摘帽后“第一棒”,乡村振兴的崭新画卷在青海高原的乡间徐徐铺开。

  守牢防止返贫致贫底线,全力夯实乡村振兴基石

  2021年2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强调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后,青海“三农”工作的重心历史性全面转向乡村振兴。

  “胜非其难也,持之者其难也”。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各项工作,让脱贫基础更加稳固、成效更可持续,任务仍然很艰巨。正因如此,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是青海做好有效衔接工作的基础和前提。

  一年的时间里,为做好这项事关乡村振兴全局的重要基础性工作,青海在守牢防返贫致贫底线的任务中,把工作举措谋得更实,把工作力量用得更足,制定出台动态监测和帮扶《实施方案》,建立健全防返贫监测信息平台,明确监测帮扶认定4项程序,完善1套预警机制和1套针对性帮扶举措,形成“2411”工作机制。对标“守底线、谋创新、强举措、增实效”的目标,围绕“五个结合”抓好工作落地落细,以更实的举措推动取得更实的成效。

  有了美好的蓝图,牢记殷切嘱托,怎么干、如何干就显得尤为重要。

  动态监测全面铺开——

  从脱贫不稳定户到边缘易致贫户,再到因灾、因病、因学等导致的严重困难户,我们发动一线村干部、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包村干部、网格管理员等基层工作人员入户了解实情,运用大数据平台及时交换预警信息,精准落实帮扶措施,消除返贫致贫风险。严格落实筛查预警机制,围绕监测对象收入支出,“两不愁三保障”及饮水安全等情况,加强行业部门数据共享比对,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

  帮扶工作全面落实——

  坚持“一户一策、精准帮扶”原则,根据监测对象返贫致贫风险类型和帮扶需求,综合考虑收入支出、“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状况,制定针对性帮扶计划、落实针对性帮扶措施。

  数据显示,全省1.67万监测对象中,1.34万稳步消除返贫致贫风险。这无疑为青海省乡村振兴的迈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的第一道关口和第一粒扣子,运行好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及时发现监测对象,采取针对性帮扶,切实做到应纳尽纳、应扶尽扶,全力夯实乡村振兴的第一块基石。

  扎实推进稳岗就业,为脱贫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

  遍布全国的“青海拉面”,不仅把“青海味道”送出省门,“拉面经济”延伸出的技术和服务需求,让许多农牧民因此获得了稳定的岗位和收入;凝聚着高原儿女智慧和情怀的青绣,让广大农村牧区的妇女在一针一线间,为增收致富贡献自己的力量;“海西枸杞采摘”已经成为有名气的劳务品牌,每年能吸引数万名来自省内外的采摘工在枸杞地里“淘金刨银”……产业连着就业,发展产业是稳定增收的重要支撑。

  基于青海紧紧围绕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的机遇,我省将“中央财政有效衔接资金55%以上用于产业发展”作为硬杠杠,对年度计划实施项目逐县进行合规性审查,对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项目优先予以扶持,农牧产业的发展带动了一批农牧民实现稳定就业。

  实践证明,“输血”不如“造血”,就业是增加群众收入最有效、最直接的途径,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性举措。除了产业带动一批,青海瞄准省外协作输出一批、帮扶车间安置一批、以工代赈吸纳一批、能人创业辐射一批、公益性岗位兜底一批,扎实做好脱贫人口和易返贫致贫人口稳岗就业工作,为脱贫群众托起稳稳的幸福。

  据统计,截至目前,青海省务工规模17.88万人,已完成国家下达年度17.9万务工任务的99.9%。同时,全省已有0.5万脱贫人口和易返贫致贫人口到东部地区实现稳定就业;全省重新认定挂牌的282家帮扶车间(工坊),实际吸纳务工群众1.07万人,其中脱贫人口和易返贫致贫人口0.38万人;2022年部分中央财政以工代赈资金2.9亿元提前下达,为农牧民群众提供了2500多个就业岗位;全省现有5.1万名脱贫人口从事生态公益性管护工作,8700余名半劳力、弱劳力通过村级卫生保洁、治安巡逻等公益性岗位实现务工增收。

  这一串串有力而温暖的数字后,是实打实的“饭碗”,是让脱贫劳动力“输得出、留得住、有收入”的保障。

  扎实推进“稳岗就业”,继而推进共同富裕“一个都不少”,我们既要确保脱贫之后不返贫,更要推动脱贫群众无论在“大城市”还是“家门口”,都能把致富的“饭碗”端起来,把致富的“腰包”鼓起来,真正让生活红火起来,让幸福生活更上一层楼。

  大力实施乡村建设,点上开花线上结果面上推动

  一条条乡村道路整洁干净,或曲或直地延伸到每一户农家;一户户农家小院窗明几净,邻里聊天中爽朗的笑声不时回荡在院落里;一个个村庄多姿多彩,犹如一幅幅油墨画,铺展在高原大地上……村容村貌整治、公共服务提升、示范引领创建、基础设施巩固、文明乡风培育、管护机制提质等一系列惠民工程落地,青海补齐基础设施短板,让美丽乡村有“颜值”,更有“气质”。

  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有效抓手,青海推进乡村建设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围绕“先行先试、点上开花、线上结果、面上推动”的思路,全省遴选出的425个试点村,在政策和资金的推动下,建立各种有效的推进机制,因地制宜、科学推进,各个村如火如荼开展环境整治、产业发展,文明乡风培育,彰显着求真务实的敢闯、敢拼势能。

  源头活水足,乡村巨变起。在推进试点村建设的过程中,产业兴旺是发展可持续的前提,截至目前,青海省投入产业发展资金15.35亿元,保证了乡村建设发展的根本。

  青海立足试点地区特色资源和产业基础,宜农则农、宜商则商、宜游则游发展优势产业,从青稞枸杞种植产业的推介,到牦牛藏羊养殖产业的兴盛,再到乡村旅游产业链的延伸,青海大力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辐射带动农牧民稳定增收,实施种植业项目58个、养殖业项目142个、加工类项目43个、手工业类项目3个、乡村旅游类项目102个、其他项目21个,同时各试点村依托产业收入积极开拓公益性岗位,共解决了脱贫户、监测户就业14251人(次)。

  按照“以建带治、以治促建、建治并举”的思路,青海始终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的原则,全力推进乡村振兴一年来,我们新改建农村道路883公里,新改建饮水管网264公里、饮水设施1172座,新建污水管网500公里、污水处理设施1151座,配备垃圾收集、转运设施531套、新建改建垃圾处理站22座,新改建农村厕所4912座,在满足广大农牧民群众对建设美丽家园的追求下,让农牧民享受到与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新时代生态文明美丽村庄正在江源大地上落地开花。

  春潮涌动处,奋楫振兴时,置身青海乡村振兴瑰丽画卷卷首,我们将不负嘱托,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作为重点工作、全力推进,迈出青海乡村振兴的铿锵步伐。(青海日报)

责任编辑: 鲍海霞
分享到:
热门图片
专题 全部
青ICP备06000301号-2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717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青文新网文 [2016] 3534-006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09号 投诉反馈电话:0971-8818338投诉反馈邮箱:gtcm@xntv.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