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 只此青绿 美意正浓 ——“非凡十年看青海”系列述评之三
2022-09-24 18:11:03  来源:青海日报

三江源即景。资料图片

  亘古巍峨的群山,在高天厚土间伫立成时间的丰碑;川流不息的清水,在高原大地上冲刷出纵横交错的纹理;郁郁葱葱的林海,覆盖山头的荒芜;茫茫草原之上,到处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这里是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是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

  首次明确“三个最大”省情定位,提出“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首次提出青海要建设产业“四地”,进一步明确指出“进入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显得更加重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青海、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青海发展擘画蓝图、把脉定向,为做好青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波澜壮阔欣回首,青海儿女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一步一步、扎扎实实不断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高原大地落地见效,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之大前所未有,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国家公园

  ——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亲自关心指导,为青海高质量发展赢得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未来

  三江源国家公园,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亲自关心指导的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试点。2021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成为全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总面积达到19.07万平方公里。

  从全国第一个国家公园试点省份到第一批正式设立国家公园省份之一,青海未曾懈怠,坚决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时刻铭记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坚定不移做好“中华水塔”守护人。如今的青海大地上,保护生态蔚然成风,“两山”理念不断深化,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被生动诠释,更彰显了江源儿女的生态自觉和生态担当。

  2015年12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九次会议时,审议通过《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开启了中国国家公园新纪元,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在青海启动。作为试点,需要扛起为全国国家公园建设探路、破题的历史使命,青海生态领域也将迎来一次全新的蜕变,管理理念、体制机制都在等待一次革新。2017年,青海成为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之一,成为全国首个“双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省份,因祁连山自然单元和生态“集合”的独特性,探索路径可借鉴但完全不能照搬三江源,打造“生态保护、生态科研、生态文化”高地成为主攻方向。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公园建设方面“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的殷切嘱托,大胆创、先行试,在探索中前进、在前进中总结,持续推进功能重组、系统修复和一体化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新突破,向着国家所有、保护第一、全民共享、世代传承的国家公园典范目标扎实迈进,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建设新路子。

  付出沉淀为发展之果,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2019年6月,青海省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启动共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再次承担起创经验、树标杆的重任,2020年青海启动国家公园示范省三年行动计划,以“三步走”战略,打造具有青海特色的国家公园。作为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的一项突出成果,2019年8月,第一届国家公园论坛在省会西宁成功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并形成论坛重要成果“西宁共识”。

  回顾过往,何其不易又何其有幸。率先发布林地、草地、湿地、地表水四大资源的本底报告,摸清自然家底为国家公园建设奠定了基础;率先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全省8类109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79处,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比重提升到38.4%;率先进行地方立法,颁布施行《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率先组建省州县乡村五级国家公园管理“大部门制”实体,积极探索建立专业执法队伍,有效破解了“九龙治水”;率先建成“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为国家公园建设提供了科学数据支撑。

  一次次立足生态的大胆创新,为青海高质量发展赢得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未来。如今不仅形成了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的九大理念和十五个体系,还有可复制可借鉴的“九个一”三江源模式。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通过国家验收,标准统一建设的40个生态管护站成为祁连山下的亮眼风景,自然教育打响品牌实现了生态保护从娃娃抓起,全国首创的“村两委+”释放最大效应。正在创建的青海湖国家公园,形成了特有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同时,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制定出台《自然保护地监测和评估技术标准》等地方标准。

  而今的青海,成为全国唯一的三个国家公园在建省,青藏高原国家公园群初具雏形。国家公园省,大美青海情!江源儿女将继续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努力在打造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列,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绿色家园

  ——青海儿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积极投身国土绿化,用双手托起绿色家园、森林城市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大地上的绿色“版图”不断扩大,绿色空间不断“扩容”,国土绿化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发展,从增绿到增效的递进,是青海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践。2022年初,青海省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公布,全省林地面积增长较多,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及生态环境改善,增加最多的地类是灌木林地。

  每年春天,国土绿化定将赶赴青海的盛约,从湟水之滨到黄河沿岸、从青海湖畔到祁连山下,从柴达木盆地到三江源腹地,山头上、校舍前、公路旁,全民参与植绿护绿,一场“大会战”酣畅上演。

  2017年开始,青海掀起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的热潮,成为青海历史上造林规模最大、森林资源增长最多的三年。年轮递增,新绿扩面,三年共完成营造林82.8万公顷(1242万亩),森林覆盖率增加近1个百分点。在地处高原的青海大地养活一棵树谈何容易,看似仅1个百分点的增长,却是高原儿女用辛勤的劳动得来的。

  2020年,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圆满落幕,大规模国土绿化在全省境内有序推进。2020年,完成国土绿化46万公顷(690万亩),森林蓄积量增加到4993万立方米,全年完成义务植树1900万株;2021年,完成国土绿化34.347万公顷(515.2万亩),全年完成义务植树1910万株……到目前,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7.5%。同时,积极创新国土绿化投入机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国土绿化取得突破,重点打造了“智慧林”“蚂蚁森林”造林项目,义务植树创新发展,形成了领导牵头、全面动员、全民参与的格局,一批民族团结林、志愿者林、国防林、援青林、企业家光彩林等“主题林”先后营建,“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持续开展。

  将目光聚焦于省会西宁,对众多西宁人而言,明显感受到了生态环境的可喜变化,湟水河沿岸郁郁葱葱的绿色廊道,依山而建的湟水森林公园、北山美丽园,峰峦叠翠的南北山,成为群众休憩游玩的首选之地。

  植树添绿、树大成林,在祁连山、互助北山、大通鹞子沟等地,挺拔参天的林木成为青海大地上十分珍贵的生态资源。目前已制定实施《青海省全面推行林长制的实施意见》《青海省全面推行林长制实施方案》,建立了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林草资源管护新机制。

  绿色是生命的底色。今日青海,已是巨大的碳汇盈余地,拥有森林、草原、湿地、冻土、冰川等多种固碳资源,森林碳汇潜力预估每年在3000万吨左右,植被碳库占比排在全国前列。

  动物乐园

  ——湿地面积增加、质量改善,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存佳境,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

  国际重要湿地鸟岛和仙女湾,是青海湖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年引来众多冬夏候鸟栖息。冬日的大天鹅,伴着湖中升腾起的雾气翩翩起舞,春夏季节,斑头雁、鸬鹚、渔鸥等众多夏候鸟繁衍游弋。

  湿地是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不可替代的综合功能,享有“地球之肾”的美誉。青海是江河源头,是众多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生存的家园,珍贵的生态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所以湿地资源显得弥足珍贵,可以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青海是湿地大省,近年来,一系列湿地保护项目实施,一批退化湿地被修复,改善了部分重要湿地的生态状况,有效提升了高原高寒湿地和江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目前,从三江源头到青海湖畔,水量、水体和湿地面积等均呈递加走向,青海湖水体面积比10年前增加约220平方公里。湿地面积居全国首位,不仅展现了丰沛的“中华水塔”靓丽形象,还担任着每年向下游输送清洁水源900多亿立方米的艰巨任务。

  如今,青海共建立了3处国际重要湿地、32处省级重要湿地、19处国家湿地公园,湿地保护率达64.32%,初步形成了以国家公园为主体、各类湿地公园为补充的湿地保护体系。湿地面积增加、质量改善,也为野生动物提供了生存佳境,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特别是近几年,在湟水湿地公园时常能记录到新发现鸟类。

  再看向三江源腹地,曾被誉为“千湖之县”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因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致使湖泊干涸,自然条件恶化。而如今,玛多草原重现“千湖美景”,生态环境得以治理修复,生物多样性得以保护。

  近年来,青海深入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工程,统筹推进草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草原生态保护修复成效显著。2021年,全省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8%。优良的草地资源使野生动物种群数量持续增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生产、生活“三生”与共良性循环。

  拥有世界最大面积的高原湿地、高寒草原、灌丛和森林等生态系统,涵盖水面、湿地、林草的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一江清水东流,绿水青山掩映,人与自然和谐,青海正凭生态而立因生态而兴。

  只此青绿、美意正浓。

  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江源儿女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当好“中华水塔”守护人,用心用情用力履行源头责任,体现干流担当,作出江源贡献。

责任编辑: 臧珂
分享到:
热门图片
专题 全部
青ICP备06000301号-2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717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青文新网文 [2016] 3534-006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3120180005 投诉反馈电话:0971-8818338投诉反馈邮箱:gtcm@xntv.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