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青山永驻 绿水常清 ——“非凡十年看青海”系列述评之二
2022-09-21 09:38:53  来源:青海日报

雪山下的水中花。摄影:崔福祥

  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百舸争流。回望十年来时路,必将是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史上不凡的注脚。

  从最早提出“生态立省”战略到实施“一优两高”战略部署,再到如今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和产业“四地”建设,高质量前行的青海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以前所未有的投资力度、工作实度和保护强度,做足生态定量,拓展发展增量,提升福祉质量,良好的生态环境已成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的殷殷嘱托,始终把生态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坚定不移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当源源清流承载着青海儿女的源头责任和担当滋润华夏大地,这是江源儿女以生态担当践行生态自觉,以坚决扛起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政治责任,向全国人民履行了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誓言。

  三江之源、“中华水塔”、国家公园成为青海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叫得响的亮丽名片,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从理想照进现实,为青海乃至青藏高原生态文明建设开启新征程;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成为中国首批、排在首位、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今日之青海,国家公园正向着集群发展,环境质量持续优化,国土绿化“版图”不断扩张,生物多样性持续保有,天蓝地绿、河清湖晏已成为人们对生态环境最直白而深情的表述。

  重任在肩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高开高走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新高地

  青海对国家生态安全、民族永续发展负有重大责任,必须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对国家、对民族、对子孙后代负责;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青海、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场景历历在目,嘱托言犹在耳。

  清晰地记得,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期间前往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通过“青海生态之窗”远程视频察看黄河源头、昂赛大峡谷、昆仑山、五道梁等点位生态状况,与两个观测点位的基层干部、生态管护员进行视频对话交流。

  而今再看“青海生态之窗”,已基本实现“一张网”看尽青海美景,点位从最初只有6个增加到76个,水生态、草原生态、野生动物活动等通过远程实现实时监测并实现数据共享,这不仅在全国展现了青海推动生态环境保护的力度,也展现了省委省政府推动生态保护的决心,更展现着青海儿女坚决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恒心。

  鉴于科技支撑,“青海生态之窗”实现了数字化记录包括三江源地区在内的青海典型物种活动及其栖息环境观测影像。你瞧,黑颈鹤翩翩起舞、藏羚羊结队迁徙、藏野驴悠闲觅食、野牦牛肆意奔跑……让我们身临其境;特别是对黑颈鹤、藏羚羊、普氏原羚、雪豹、藏野驴、野牦牛、欧亚水獭等重点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数量、活动区域进行实时数量统计和跟踪观测,为物种调查、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视频观测和分析手段。

  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国土安全地位、资源能源安全地位尤为重要,青海又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要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实践证明,青海儿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切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藏羚羊数量从最少时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已监测到高原旗舰动物雪豹1200余只,并在全省8个市州均有发现;作为指示性动物的欧亚水獭在玉树州通天河流域频繁发现,这也佐证了三江源生态系统的健康性和完整性。作为青海湖特有的珍稀物种,青海湖裸鲤数量增至10.85万吨,比保护初期增长了42倍,特别是每年5月底至8月,数以百万计的裸鲤开始长途跋涉的生命洄游,呈现“半河清水半河鱼”的自然奇观。

  而今,打造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新高地在青海高开高走,《关于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行动方案》印发,正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为统领,全面推开“七个新高地”建设。

  以“三步走”战略聚焦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到2025年,青海特色生态文明体系进一步完善,生态文明高地建设取得系统性突破性标志性成果;到2035年,青海特色生态文明体系全面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基本实现,生态文明高地基本建成;到本世纪中叶,青海特色生态文明体系融合深化,全面建成更加完备、更高水平、更具影响、更美形态的生态文明高地。放眼未来,绿水青山将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造福人民、泽被子孙。

  保护优先

  ——胸怀“国之大者”,搭建“四梁八柱”,生态环境实现了由量到质的变化

  全省环境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持续走高,西宁空气质量连续6年领跑西北省会城市,工业企业污染治理项目,燃煤锅炉和老旧车辆淘汰、散乱污企业整治有序推进;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和黑河出省境断面水质保持在Ⅱ类及以上,湟水河出省境断面水质达到Ⅲ类,青海湖、龙羊峡等重点湖库水体保持优良,青海成为全国唯一河流国家考核断面Ⅰ至Ⅲ类水质比例达100%的省份,西宁市“无废城市”试点任务圆满完成并形成了“西宁模式”,在全国推广……

  大手笔、大力度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从湟水河畔到三江源头,从青海湖畔到祁连山深处,青海儿女源于优美生态环境的幸福感获得感满满,天蓝地绿水清已是最具魅力的生态标识。

  全省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青海湖水体面积比10年前增加约220平方公里,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这是青海十年来部分生态指标的变化,这背后承载了太多的努力和付出,在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中“破题”,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以生态保护定量做大发展增量,并继续做好生态优量,把保护生态统筹到发展始末,贯穿到工作始终,青海生态环境实现了由量到质的变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被不断深化。

  碧波荡漾的青海湖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也是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的鱼鸟共生系统,青海湖裸鲤的唯一栖息地,其生态系统、生物物种和自然景观的代表性都独具特色。数据显示:2021年,青海湖水体面积达到4625.6平方千米,较2020年增加36.79平方千米,水位增高0.07米;全年统计水鸟总量约57.1万只,较2020年增长了23.3%,达到2007年监测以来的最大值。

  地处黄河岸畔的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德县,在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的三维空间中擦亮底色,以生态旅游为主带动农牧业、服务业、餐饮业等多元发展。黄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在全省率先实施“禁塑令”,形成了极具河南特色的生态文化理念。2021年,贵德县、河南县入选国家“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这也是我省首次荣膺此项“国字号”殊荣。

  今天,环保垂管改革持续深化,“三线一单”生态分区管控全面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排污许可管理、环境信用评价等改革稳步推进,青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已搭建起制度建设的“四梁八柱”,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青海生态环境保护是“国之大者”已成为全省上下的高度共识和自觉行动。

  挖掘潜力

  ——生态赋能,推动高质量发展,让生态资源释放财富价值,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在彰显生态价值、履行生态责任、挖掘生态潜力的辩证统一中,做大生态“公约数”,“生态”的广度和深度也被不断延展。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瞄准产业绿色化转型方向不动摇,发挥比较优势,锻造产业长板,从源头到末端,产业正在质效升级中向绿向轻向优转型,三大产业不断拓展绿色潜能,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数字经济、平台经济齐头并进,盐湖、清洁能源、高原特色农牧、生态旅游等产业正在向优发展中强链补链,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绿色发展的春潮扑面而来。

  盐湖是青海最重要的资源,也是国家的战略资源。以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为目标,挖掘盐湖资源优势的“最大值”,盐湖资源产业链不断壮大。目前,已基本建成“钾、钠、镁、锂、氯”五大产业集群,高纯氧化镁晶体材料生产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成功研发新型镁基超稳矿化土壤修复材料并建成国内首条生产线。值得一提的是,全国三分之一的锂电池出自青海,青海生产的钾肥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清洁能源产业可谓是“风生水起”“风光无限”,从“绿电”7日、9日、15日到“绿电三江源”百日、“绿电7月在青海”和“绿电5周”,看涨的数字印证着清洁能源产业壮大的足迹。着力推动清洁能源开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储能多元打造,已建成两个千万千瓦级可再生能源基地,目前清洁能源装机占全省电力总装机的91%,占全国清洁能源装机的18%,持续保持全国领先。值得一提的是,全国首个100%利用清洁能源运营的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全国首个100%清洁能源可溯源绿色大数据中心等一批项目相继建成,世界首条以输送新能源为主的输电大通道建成运行,北京大兴机场用的就是“青海绿电”。当前,青海正式迈入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的轨道,将以系统集成思维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加快推动清洁能源高比例、高质量、市场化、基地化、集约化发展。

  青藏高原作为地球第三极,在造山运动中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山川地貌,也造就了奇特罕见、雄浑壮丽的自然景观。青海瞄准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目标,基本建立了以生态旅游为核心的目的地体系,推出精品线路200条,7条入选全国“十大黄河旅游带”精品线路。中国最美湖泊青海湖成为热门打卡地,茶卡盐湖凭借盐湖资源走出了“工业+旅游”的有益探索之路,从油嘴湾到青海“小三亚”,“花海经济”、乡村旅游也成为人们休闲游憩的目的地,藏毯、唐卡、青绣等民族传统文化产品远销海内外,连续21年举办的环湖赛,每年带动10万名游客来青海湖骑行,青海已经成为世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生态不仅为青海造就了独特而大美的旅游资源,更为农牧产业做优做强提供了独有的资源禀赋和冷凉适宜的气候环境。充分发挥青藏高原“超净区”的地理生态优势,着力做好绿色有机农牧业这篇大文章,国家作物种质复份库就在西宁。十年间,青海牛肉、枸杞产量分别增长1.2倍和2.4倍,油菜杂交育种水平国内领先,“青杂”系列16个油菜品种在全国80%以上春油菜产区种植,“青薯”系列马铃薯品种每年在全国推广67万公顷(1000万亩)以上,青稞、蚕豆等品种选育达到国内先进,全省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同比增长140%,驰名商标同比增长100%。如今,草地生态畜牧业“拉格日模式”,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的“梅陇模式”,修复、保护、发展并重的“甘德经验”等成为借鉴学习的典型,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青海创造了更多发展机遇和更广空间。

  在最严格的生态保护制度约束中,江源大地上珍贵的生态资源得以严格保护,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民生改善共生共赢,画出了高质量前行的最大“同心圆”,青山永驻、绿水常清也必将成为青海大地上最绚丽的画卷。(青海日报)


责任编辑: 王丽娟
分享到:
热门图片
专题 全部
青ICP备06000301号-2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717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青文新网文 [2016] 3534-006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09号 投诉反馈电话:0971-8818338投诉反馈邮箱:gtcm@xntv.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