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大特刊】扛牢生态保护责任 全力守护“中华水塔”
2022-10-20 10:36:35  来源:青海日报

野性江源。唐远尧 摄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我们的祖国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这也是青海十年来的生动实践和巨大变化,从保护生态到探索低碳循环的绿色发展,生态贯穿高质量发展的始末。立于三江之源,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成为青海的“关键词”,被赋予更深更广的内涵。

  十年砥砺奋进,书写非凡答卷。青海儿女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前进,一步一步、扎扎实实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高原大地落地见效,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取得新成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被鲜活写照。

  心怀“国之大者”,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也是生物多样性最具代表性的区域之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考察青海、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为青海发展擘画蓝图、把脉定向,为做好青海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立足“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和“三个更加重要”战略地位,保护好三江源,保护好“中华水塔”,是青海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来不得半点闪失。彰显生态价值、履行生态责任、挖掘生态潜力,青海正在着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践新高地为统领,全面推开生态安全屏障新高地、绿色发展新高地、国家公园示范省新高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新高地、生态文明制度创新新高地、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新高地、生物多样性保护新高地建设。

  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滩乡东达村坐落于青海湖北岸,作为一个半农半牧村,壮大产业曾是他们的难题。从曾经的贫困村成为乡村振兴路上的“前进村”,党的二十大代表、东达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牛生有说,他们依托环湖生态资源,彰显地域特色优势,叠加各项政策和资金发展特色养殖,将全村的牛羊集中到养殖小区,让牛羊养殖“退出庭院、退出村庄、进入养殖区”,实现人畜分离,人居环境得到显著提升。而今再到东达村,集约养殖提升了农牧民的经济收益,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相得益彰,生态环保理念根植于农牧民的内心深处。

  现场聆听了党的二十大报告,牛生有对未来更是充满信心。他表示,今后将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抓好生态、产业两个关键点,促进“产业生态化”与“生态产业化”互利共生。

  从东达村放眼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各项指标持续向上,生态保护成效日益显现。目前,全省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8%,湿地保护率达到64.3%,地表水出境水量超900亿立方米,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不断提升,蓝绿空间占比超过70%。

  筚路蓝缕、春华秋实。当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的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们对大自然最惬意的感受,印证着青海各级党委政府以前所未有的投资力度、工作实度和保护强度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的定量越做越足,发展的成色越来越亮,民生福祉质量不断提升,生态映照了过去、现在和未来。

走好生态文明教育之路,打磨生态“教育利器”。记者 李娜 魏雅琪 摄

  建设国家公园,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型

  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是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从我国首个国家公园试点成为首批国家公园之一,持续推进功能重组、系统修复和一体化管理,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公园建设新路子。祁连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全面完成,标准统一建设的40个生态管护站成为祁连山下的亮眼风景,自然教育实现了生态保护从娃娃抓起,全国首创的“村两委+”释放最大效应。正在创建的青海湖国家公园,形成了特有的“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

  青海成为全国唯一的三个国家公园在建省,从启动中国首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到全国首批国家公园省份,从率先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到成功举办首届国家公园论坛,国家公园不仅成为了青海的生态“标签”,更是大美青海的亮丽名片。

  正如省委党校生态文明教研部副主任、副教授才吉卓玛说,青海作为全国唯一的国家公园示范省,应高质量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推动管理体制、生态保护、生态文化、绿色发展、生态法治等多维度走在前头。

  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大胆创新、先行先试,率先发布林地、草地、湿地、地表水四大资源的本底报告,率先完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率先进行地方立法,《三江源国家公园条例(试行)》颁布施行,率先组建省州县乡村五级国家公园管理“大部门制”实体,探索建立专业执法队伍,有效破解了“九龙治水”。目前,全省8类109处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79处,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全省国土面积比重提升到38.4%,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新型自然保护地体系基本成型。

  三江源国家公园实现“一户一岗”,1.72万名牧民从草原利用者变成草原保护者、受益者和生态宣传员,保护生态的理念不断深化。一直以来,青海突出普惠性,坚持共建共管共享原则,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设置草原、森林、湿地生态管护公益岗位,目前全省14.5万牧民放下牧鞭吃上“生态饭”。

  着力打造各具特色、相得益彰的国家公园群,努力在打造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上走在前列。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在青海,良好生态环境成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生态管护员查看树木病虫害情况。资料图片

  保护生物多样性,珍稀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增加

  在党的二十大新闻中心融媒体体验区互动展示墙上,两只藏狐宝宝玩耍等三张青海生态“元素”照片成为“吸睛”之处。再看近年来,青海摄影家在国际野生生物摄影领域频频获奖,生态管护员在巡护途中拍到多种珍稀野生动物,印证生态保护力度持续加大,野生动物数量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有效恢复。今天的青海成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日益深入人心。

  青海湖裸鲤被青海人亲切地称为湟鱼,因一年只生长一两而无比珍贵。党的二十大代表、青海湖裸鲤救护中心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祁洪芳致力于裸鲤资源保护工作已有30年,见证了裸鲤资源蕴藏量持续恢复的过程。她说,近年来通过先后几次封湖育鱼、修建过鱼通道和增殖放流等措施,裸鲤资源量已经由2000年不足3000吨恢复至目前10.85万吨,比保护初期增长了42倍,正处于有效恢复的关键期。

  每年湟鱼洄游季,一尾尾裸鲤沿着布哈河、泉吉河、沙流河等河流逆流而上孕育新生命,“半河清水半河鱼”的壮观之景成为带动当地生态旅游发展的一部分,众多农牧民也在家门口谋起了绿色“营生”,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看得见摸得着。

  裸鲤是青海湖“草—河—湖—鱼—鸟”共生生态链中的关键物种,碧波荡漾的青海湖,不仅见证了裸鲤资源蕴藏量的次次刷新,而且鸟类种群数量也在不断刷新纪录。目前青海湖鸟类种数达232种,湿地栖息水鸟数量达到57.1万只,普氏原羚数量恢复到2021年的2969只。

  随着青海湖国家公园正式创建,祁洪芳表示,将继续加强青海湖裸鲤科研工作,深入与相关院所合作,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高质量推动青海湖生态保护工作。

  保护生物多样性,青海之为可圈可点,生态成绩提气亮眼。全省藏羚羊数量从最少时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高原旗舰动物雪豹已监测到1200余只,在全省8个市州均有发现;从2018年以来,作为指示性动物的欧亚水獭已积累了500多段活动视频……一个个有力有为的数据,反映青海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保护三江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巨大成效。

  以生态立、凭生态兴、借生态进,当滔滔东流的源头活水滋润大半个中国,于江源儿女,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一直未变也将一直不变,绿水青山定将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

  坚持把生态保护 作为最大责任——访青海省委党校 副校长马洪波

  保护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生态屏障”“地球第三极”,加强生态保护是青海立省之本,生态报国是青海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和时代担当。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本报记者就“坚持把生态保护作为最大责任”,专访了青海省委党校副校长马洪波。

  记者:如何理解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马洪波: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2021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指出,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青海地处青藏高原腹地,环境资源丰富,生态地位极端重要且极端脆弱,南有“中华水塔”三江源,北有“中国湿岛”祁连山,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南部三江源发育的长江、黄河和澜沧江三大河流源远流长、泽润华夏,北部祁连山像一个“湿岛”一样深入巴丹吉林、腾格里和库木塔格三大沙漠之中,阻挡了漫漫黄沙南下东侵。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青海的生态环境具有开放性和共享性,在大气环流和水循环的综合作用下,其生态环境的改善可以惠及全国,如果生态环境恶化也会影响江河中下游地区。

  记者:进入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青海的生态安全地位更加重要,请您谈谈对青海重要生态功能的认识?

  马洪波:青海的生态环境优势具有垄断性和独占性,发挥着四个重要功能:一是水源涵养功能。青海省水利厅发布的《2020年青海水资源公报》显示,2020年青海省内流域出境水量为954.98亿立方米,与2016年相比增加463.58亿立方米,近五年年均增加水量超92亿立方米。一定意义上讲,青海就像全中国的“生态心脏”,其主要功能是为全国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干净清澈的水流,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二是防沙保土功能。青海的森林资源主要分布在大江大河的上游地区,与广袤的草场植被共同构成了一个处于相对稳定状态的天然生态系统,在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江河源头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地处西部柴达木盆地与东部湟水谷地、南部江河源头与北部祁连山地之间的青海湖,不仅是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水体,而且是控制西部荒漠化向东蔓延的天然屏障。三是生物多样性保育功能。青海独特的生态环境造就了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独一无二的大面积湿地生态系统,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是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生态地位十分重要,无法替代。三江源更是全国32个生物多样性优先区之一,国家级重点保护动物达到69种,占全国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26.8%。四是碳汇功能。青海的森林、草原、湿地、冻土、冰川等是巨大的碳汇盈余地,其中,森林碳汇潜力预估每年在3000万吨左右,天然草场面积超过0.4亿公顷、植被碳库占比排在全国前列,湿地生态系统固碳总量全国第一,土壤生物碳储量达到267亿吨,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土壤有机碳储量更是达到1600亿吨,冰川碳固持功能也十分突出。

  记者:如何从更高视角认识青海承担的生态保护责任?

  马洪波:总的来说,青海地处联藏络疆、连甘通川的西部居中位置,是国家安全屏障;青海被誉为“中华水塔”和“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是亚洲生态安全屏障;青海发挥着全球气候变化驱动机和放大器的作用,是全球气候安全屏障。我们应“跳出青海看青海”,从全国、亚洲和全球三个层面进一步认识青海所承担的重大生态保护责任,在稳固“生态高地”地位的同时,努力建设成为国内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

责任编辑: 孔萌萌
分享到:
热门图片
专题 全部
青ICP备06000301号-2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717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青文新网文 [2016] 3534-006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09号 投诉反馈电话:0971-8818338投诉反馈邮箱:gtcm@xntv.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