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奋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心怀“国之大者”守护“中华水塔”
2022-07-18 09:17:41  来源:青海日报

  

世界屋脊,三江之源。

  这里河流密布,湖泊、沼泽众多,雪山冰川广布,被称作“地球第三极”。山宗水源以“中华水塔”之美誉,孕育出历史文明悠久的长江、黄河、澜沧江,向世人惊艳呈现三大江河起源于同一区域的地理奇观。

  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高原生物种质资源库,三江源是我国乃至亚洲重要的水源涵养地,是亚洲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和敏感区,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区生物、物种、基因和遗传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其生态保护价值对全国乃至全球都意义重大。

  近年来,青海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扎实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四个扎扎实实”重大要求和“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坚决扛起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使命担当和重大政治责任,从体制机制创新到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积极展现青海担当,贡献青海智慧,作出青海贡献。

  书写国家公园的亮丽名片

  倘若借由一对飞鸟的眼睛俯瞰三江源国家公园,你会看到长江源区内俊美的雪山逶迤、冰川起伏,如山舞银蛇,原驰蜡象;黄河源头湖泊星罗棋布,呈现“千湖”奇观,扎陵湖和鄂陵湖这对“姊妹湖”如一对硕大的明珠镶嵌其中;澜沧江源头峡谷两岸不仅风光无限,更是高原生灵的天堂……今日之三江源头,向世人呈现出绿水青山、碧草连天、鱼鸟翔集、生灵栖居安享的大美画卷。

  时间拨回2016年3月,《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拉开了我国建立国家公园体制实践探索的序幕。同年4月13日,省委省政府正式启动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将这项“天字号”工程作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行动,全力探索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具体实践,一场影响三江源地区自然生灵万物、乃至下游数亿人口的深刻变革就此启动。

  试点期间,青海按照试点方案大胆改革创新,将顶层设计与基层创新相结合,改变“九龙治水”,搭建“四梁八柱”,设立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形成了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的九大理念和十五个体系以及“九个一”的三江源模式,为我国国家公园建设贡献出“青海方案”。

  公开新闻报道显示,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取得多项国内第一:第一个发布林地、草地、湿地、地表水四大资源本底报告,第一个完成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颁布施行第一个由地方立法制定的国家公园条例……

  2021年10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成为全国首批、青海首个国家公园。

  正式设立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坚持以自然修复为主,加强对源头山水林田湖草冰沙一体化保护修复,通过实施黑土滩综合整治、退化草场改良、沙化土地治理、水源涵养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使三江源头的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基本遏制,水资源总量明显增加,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达6%以上,植被盖度明显提高,草地植被盖度和产草量分别比10年前提高了11%和30%以上,黑土滩治理区域的植被盖度由治理前不到20%增加到治理后的70%以上。

  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所处素有“千湖之县”之称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是黄河源头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水源涵养地,闻名遐迩的扎陵湖和鄂陵湖便位于此。20世纪90年代开始,过度放牧和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当地自然生态急剧恶化,很多玛多人目睹了身边草场退化严重、野生动物淡出视野、大小湖泊逐渐消失。

  国家公园试点以来,黄河源园区管委会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管理保护的原则,统筹实施了总投资6.91亿元的三江源二期2017、2018年度湿地保护、湖泊群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综合整治等续建和新建项目。

  在2022年6月24日举行的“青海这十年”果洛专场新闻发布会上,果洛州玛多县委常委、副县长,三江源国家公园黄河源园区管委会专职副书记、专职副主任甘学斌晒出黄河源头生态成绩单:黄河源头扎陵湖、鄂陵湖湖泊面积与2015年比较分别增大74.6平方公里和117.4平方公里。同时,黄河源头水源涵养能力不断提升,湖泊数量由原来的4077个增加到5849个,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草地综合植被盖度达56.3%。生物多样性不断丰富,野生动物种群由原来的17目29科79种增加到21目46科106种,尤其是藏野驴、藏原羚等动物数量明显增加。

  守护三江源生物多样性之美

  三江源是世界上高海拔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之一,自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以来,通过依法强化区域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科学实施野生动植物保护,野生动物栖息环境不断改善,珍稀野生动物频繁现身。

  2021年年末,有摄影爱好者在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扎曲河畔,拍摄到了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欧亚水獭。画面中,两只欧亚水獭时而在水里游动,时而在河岸上嬉戏。欧亚水獭作为三江源河流生态系统淡水食物链的顶端物种,对于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以及完整有着重要的指示作用。

  纵观2021年,从出现在市区的欧亚水獭到“雪山之王”雪豹频频在玉树境内现身,从活跃于巴塘草原的白唇鹿到飞抵隆宝湿地的“精灵”黑颈鹤,各种珍稀野生动物频频“露脸”,其意义不仅限于一个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更反映了玉树州作为三江源生态保护前沿阵地,生态环境正日益改善。

  近年来,在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方面,三江源国家公园完成了三江源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建设野生动物迁徙廊道,建设野生动植物救护繁育中心和基因库,严厉打击野生动植物偷盗、偷采、盗猎等违法行为,以及对雪豹、藏羚羊、野牦牛等珍稀濒危物种开展抢救性保护。如今,藏羚羊的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不足2万只,增加到了7万多只。

  每年5月,在三江源可可西里地区,作为全球最为壮观的有蹄类动物大迁徙之一,一年一度的藏羚羊迁徙备受瞩目。成群结队的待产雌性藏羚羊通过青藏铁路、青藏公路动物通道,向产仔地卓乃湖进发。2017年,可可西里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成为我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世界自然遗产地,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历程卷册上留下了一个不凡的注脚。

  《三江源国家公园公报(2019)》显示,三江源国家公园加快生态环境大数据中心的建设,进一步健全“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体系,首次应用红外传感设备监测野生动物数量及行为,构建三江源国家公园绿色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等,解决对重点区域大尺度、远距离的巡护监测难点。

  通过实施雪豹的栖息地保护项目,借助网格化布设覆盖7500平方公里的红外相机,2021年捕获到雪豹监测的照片1.79万张,识别出雪豹101只,金钱豹12只,确定了三江源国家公园雪豹部分重点分布区,准确定位255个具体分布位点,开展了雪豹栖息地适宜性评价研究。

  同时,分园区精细绘制了藏羚羊、棕熊、野牦牛、岩羊等优势兽类物种分布图6张,猎隼、金雕、胡兀鹫等优势鸟类物种分布图4张,明确分布范围和热点区域,为科学保护提供最基础数据。此举进一步摸清了三江源野生动物资源和生态环境“家底”,更好守护三江源头生物多样性之美。

  生态富民之路越走越宽

  解决好生态美和百姓富之间的关系,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题中之义。

  三江源国家公园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之路,将生态保护与群众增收相结合,使广大牧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纵观三江源头,越来越多生态富民的故事反复例证了“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一科学论断。

  来自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的生态管护员索索,曾与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通话。作为一名生态管护员,谈起现在的情况,他信心十足地说:“如今每天开展源头巡护,看着生态环境不断向好的同时,每月也能有稳定收入。”

  截至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共有超过两万名生态管护员,按照“一户一岗”原则,三江源国家公园确保园区内每户有1名生态管护员,户均年收入21600元,像索索一样,从昔日草原利用者转变为如今生态守护者和获益者。

  在澜沧江源园区的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昂赛乡,澜沧江在这里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形成了风景壮丽的昂赛大峡谷,峡谷两边层峦叠嶂,丹霞地貌奇美无比。

  “我从小在这里长大,守着大山放牧,从来没想到过,家乡的好风景能带来发展的好前景。”家住昂赛乡年都村的白玛文扎说。

  昂赛乡是三江源地区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之一,被誉为“雪豹之乡”,这里也是三江源国家公园内第一个开展生态体验特许经营活动的试点。

  白玛文扎是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体验特许经营活动的受益者,每年通过带领访客到峡谷游览、观测野生动物活动,一年下来的收入令他很满意。

  “我是生态管护员,2019年成为自然体验接待家庭,加上生态管护员的2.16万元收入,一年总收入近15万元。我们家生活有了很大改善。”白玛文扎说。通过开展生态体验活动,打破了自然保护区内牧民单一的收入模式,有效实现了生态保护与牧民增收共赢。

  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报告中提出: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扛牢源头责任,展现干流担当,保护生态、涵养水源,创造更多生态产品,守护一江清水向东流。

  回望来时路,看清脚下路,坚定前行路。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江源大地各族儿女心怀“国之大者”,意气风发、坚定不移打造生态文明高地,肩负起保护三江源生态环境的时代使命,筑牢起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评论:让生态友好成为发展底色

  生态友好,是最大的友好;生态安全,是最大的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制度创新,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重大原创性成果和制度性保证,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领导,体现了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坚强意志和坚定决心,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自2015年正式建立以来,督察工作紧锣密鼓、压茬推进,对生态环境违法行为形成强大震慑,推动一批影响重大、久拖不决的难题得到破解,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青海地处地球第三极,是北半球气候的敏感区和启动区,是全球生态系统的调节器和稳定器,是高寒生物自然物种资源库。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多年来,青海强化政治意识,提高政治站位,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坚决扛起生态保护重大政治责任,充分认识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化对督察整改的认识,端正对督察整改的态度,旗帜鲜明贯彻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规定,不折不扣落实到位,以整改的实际行动和效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今天的青海,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向世人呈现出一幅海晏河清、碧草连天、生机勃勃的大美画卷,正在加快建设生态友好的现代化新青海。

  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坚决扛起维护生态安全、国土安全、资源能源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越要将督察整改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发展问题,落实主体责任,强化具体措施,积极履职尽责,集中精力去抓,扑下身子去干,确保整改具体到事,责任具体到人,以严谨作风坚决抓好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让绿色成为发展底色,举全省之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青海日报)

责任编辑: 沈梦婷
分享到:
热门图片
专题 全部
青ICP备06000301号-2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717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青文新网文 [2016] 3534-006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3120180005 投诉反馈电话:0971-8818338投诉反馈邮箱:gtcm@xntv.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