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高质量发展调研行】“植”此青绿入画来
2023-09-21 15:23:10  来源:青海日报

抬头见绿,移步换景,绿色树荫下的绿色思绪静静流淌。一抹抹随处可见的绿色,让美丽乡村更加宜居宜业宜游;城市湿地公园,沿水绿带蜿蜒勾勒出三江源的缱绻多情;星罗棋布的口袋公园描绘出一幅拥绿入怀的民生画卷。

  近年来,青海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深化“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大力推动城市绿化提质增效,城市绿量持续增加。截至2022年底,全省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1.48万公顷、绿地面积1.34万公顷、公园绿地面积3794公顷,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为32.6%、29.72%和11.57平方米。如今,一座座拥有园林品质的绿化城市,正在青海高原不断展现。

打造拥有园林品质的绿化城市。西宁市林草局供图

  科学绿化造就有质量的绿

  来到海东市乐都区墩顶山,站在半山腰放眼望去,只见漫山遍野的青海云杉、祁连圆柏等树木傲然挺立在山坡上,红沙柳、柠条等灌木牢牢扎根土地,焕发着勃勃生机。在乐都,无论是城区还是农村,都是绿水逶迤,青山相向,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

  “以前,一到春秋季节,满城区都是从南北两山刮下来的土和沙子。如今的乐都,绿树多了、风沙少了、雾霾轻了。”墩顶山林场场长权永龙对着绿油油的山野,回想起以前的荒山,倍感欣慰。

  今年1至8月份,乐都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214天,湟水河断面水质达Ⅲ类。完成营造林1000公顷,组织开展10万人(次)春季义务植树,栽植各类苗木73万株,完成城区102万平方米公共绿地日常养护及补栽补种工作。

  千畴绿景万轴画,满城苍翠碧无尘。随着城区绿量不断增加,绿地数量增多,也对日常管理管护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前期督导检查情况,海东市再次开展“回头看”,持续开展补植补种,加大灌溉资金投入,完善灌溉设施,保证植被成活率,持续巩固提升现有整治成果。建立纸质、电子化管理档案体系,制定保护、修复、管护和监管四项清单,保证祁连山南麓青海片区三年行动各项工作任务顺利销号。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建立县区相关部门、乡镇、村组成的管护体系,因地制宜,对重点区域实行重点管护,确保治理成效总体稳定。完善长效机制,扎实做好祁连山南麓乐都片区生态环境综合整治“后半篇”文章。

  进入新发展阶段,我省的国土绿化工作更讲科学,更重规律。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系统扩大森林草原湿地面积,修复退化林地草原,保护生物多样性,努力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主动对接并积极融入重大国家战略,科学规划设计,合理布局绿化空间,科学推进国土绿化。

湟水国家湿地公园。叶文娟/摄

  共享共建勾勒惠民绿卷

  走进西宁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随着林木演替落下斑驳的绿荫,一路上,能见到不少市民沿着水畔漫步、骑行、赏景。家住海湖新区的余女士说,“这个湿地公园,四季有不同的景观,尤其是春秋时节,会有候鸟在这里觅食、停留,我们家小朋友特别喜欢这里。”

  湿地公园具有典型的青藏高原湿地生态系统,近年来,随着我省不断促进湿地保护与城市发展协调统一,湿地公园区域内动植物品种愈加丰富。目前,有芦苇、香蒲、泽泻等40科113属146种野生种子植物;有野生脊椎动物187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种,省级保护动物10种,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区域。大白鹭、斑头雁、棕头鸥等鸟类,每年都会如约而至。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绿水青山已深度融入发展与生活,高原人民正在共建共享绿色家园。据了解,为进一步盘活城市绿色资源,西宁市相继实施湟水河河道综合治理及滨水绿道建设、北川河生态河道建设、宁湖景观改造、海湖湿地海绵化改造、城市绿道系统建设等项目,建成海湖湿地(146公顷)、宁湖湿地(85.5公顷)和北川湿地(173.5公顷)三大片区,湟水国家湿地公园湿地面积增长329公顷,湿地率从47.5%提高到64.67%,成为我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示范。

  城市绿化,有大而全,也有小而精。近年来,西宁市见缝插绿,见空置绿,在寸土寸金的城区建设了许多“口袋公园”,满足市民“出门5分钟见公园绿地”的需求。

  在城西区五岔路口绿地广场,不少市民坐在椅子上休息。“每天吃完晚饭,我们一家人在这里散步、休息,感觉特别好。”说起家门口投用的绿地公园,家住附近的陈先生感慨道:“如今开窗望绿、推门进园的生活已成为老百姓最平凡的幸福。”

  全省各地重点以“300米见绿、500米见园”为目标,结合老旧小区、单位、商业街区等更新改造,加大老城区、中心城区增绿建园力度,全省城市县城建成并开放的各类游园400余处。同时,充分利用城市的闲置地、道路节点、路头转角等见缝插绿,通过播撒草花草籽、建微景观、口袋公园等方式做到应绿尽绿,让绿色更有民生味,更有烟火气。

绿色西宁,图为北川河湿地公园。西宁市林草局供图

  久久为功织密城市绿网

  江源南路是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火车站门前垂直、南北向唯一的一条道路,是城市的重要窗口地段。为促进城市招商引资及人居环境的健康发展,格尔木市对这段道路进行了改造提升。

  中铁十五局现场技术员张立国告诉记者,整个路段设计充分运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因地制宜选用透水铺装、生态草沟、下沉式绿地等小型海绵设施,周边搭配海绵绿化景观。在海绵设施布置上,生态慢道用彩色沥青,其余步道均考虑采用透水铺装。最终海绵设施内收集净化后的雨水,通过溢流口排入市政雨水管道,汇入渔水河。

  据介绍,这样能够有效控制地块内降雨径流,提高雨水径流总量控制率和径流污染控制率,提高雨水资源化利用率,增加可透水地面面积比例,着力改善项目区生态环境质量。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海绵城市建设是助推人水城共融共生、构筑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重要途径。格尔木市在保持力度、拓展深度、延伸广度上下功夫,进一步开启了海绵城市建设常态化管控的探索之路,成功入选“十四五”第二批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我省海东、海西、黄南等市州也相继实施了一批海绵城市典型项目,试点城市外累计完成海绵城市面积8.93平方公里。

  一幅幅生机勃勃、宜居宜业的美丽图景在青海高原徐徐铺展,沁润人心。(作者:陈晨 王臻)

  【手记】下得实功夫 换得满眼绿

  全省城市、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1.48万公顷、绿地面积1.34万公顷、公园绿地面积3794公顷,日益浓重的绿色正在青海高原上铺展开来。

  绿色发展是青海发展的主旋律,因地制宜做好城市绿化工作,是构建和谐优美生态环境、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美丽家园的生动实践。

  近年来,我省深入推进“一优两高”发展战略,以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为主线,以优化国土生态安全空间、提升生态保护与修复能力、提高绿色富民产业效益、创建优美宜居生态环境为主攻方向,加强规划引领,优化资源配置,强化质量监管,完善政策机制,全面推行林长制,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走科学、生态、节俭的绿色发展之路,为加快建设国家公园示范省和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提供保障。

  这绿,真实可感。这绿,触目可及。通过修建生态公园、铺设城市绿道、丰富植物配置模式等措施,我省城市公园绿地面积不断增加,城市大街小巷满眼绿意,这在提高城市城镇“颜值”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了健身休闲的好去处。青山绿水的美丽画卷提升着城市品质、改变着城市面貌,让群众的绿色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城市绿化关系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关系人居环境品质和人民生活幸福。与城市共同成长,从一朝一夕的积累中,从一树一木的栽培中,从一条又一条新增的绿道、一个又一个公园、湿地的建设中,我们感受着青海以生态为底色的发展脉动。多年来,绿化美化走进城市,走进乡村,这绿色更有民生味,更有烟火气。

  城市绿化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必须一以贯之、持续做下去,尊重规律、尊重自然,着力增强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形成布局合理、层次丰富、景观优美、特色鲜明的城市绿地系统。

  城市绿化是把绿色植进百姓心坎里,让市民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家门口玩耍的孩子、屋外乘凉唠嗑的大爷大妈,在一花一木间感受城市的美好与善意,在出门见绿的城市空间收获舒心与惬意。

  下得实功夫,换得满眼绿。这绿助推着高质量发展,创造着高品质生活,印证着保护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也预示着人与自然更加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作者:陈晨)

责任编辑: 孔萌萌
分享到:
热门图片
专题 全部
青ICP备06000301号-2  网络视听许可证:1907177   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青文新网文 [2016] 3534-006号
青公网安备:  63010302000109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63120180005 投诉反馈电话:0971-8818338投诉反馈邮箱:gtcm@xntv.tv